“在高中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剑桥大学的游学项目,深入体验了英国学校的教育方式,对英国不同城市和当地文化的整体印象都不错。加上本身自己不是非常喜欢国内的应试化教育,所以在高中期间就萌生了之后想要去英国留学的念头。”在启德教育《2024英国本科留学报告》中,曾就读于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务本科,现攻读帝国理工学院战略市场营销硕士的Cathy讲述了自己的留学经历。
英国大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小组合作,也就是teamwork,尤其是对于商科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几乎每一门课都会有小组作业。考核方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包含小组论文、小组presentation、小组视频、组队辩论等等。组队方式大部分都是学校随机分配,小部分情况可以自己按照要求自由组队。前者就非常考验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了,当然也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在。如何合理分配小组内成员的职责,如何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同学有效沟通,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协同完成任务产出作品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自己及时去消化解决。同时,遇到不同性格和工作方式的同学,也会体验到有不同的小组合作方式,其实在锻炼我们能力的同时也会是一个拓展海外人脉的机会,我当时几个挺好的海外朋友就是通过小组作业或者课堂里的小组讨论认识的。
除了小组作业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授课方式也很多元化。当时我们学校是采用lecture加seminar/tutorial的方式,lecture一般是同个专业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大课,seminar/tutorial则是由整个项目的所有教授和助教分别带领的小班式讨论教学。一般lecture是教授的单方面输出教学,而seminar/tutorial是在lecture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消化。其实一开始我对seminar还是有点恐惧的,因为本身就是小班教学,又加上需要提前消化lecture的内容阅读seminar课前的材料,再到课上和同学讨论输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整个过程还是强度很大的,需要一些适应过程。
刚开始可能会比较害怕面对老师的提问和观点的发表,但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非常愿意聆听和互相交流,老师也会有相应的鼓励和引导,所以当自己完全熟悉和适应了整个过程后就能发现,其实能理解这样lecture+seminar的组合教学模式对掌握并运用所学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我非常喜欢商科的原因之一,因为可以将lecture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模型,在seminar上case by case地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不会显得很抽象或者空洞。
其实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留学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沟通方面的。当时虽然说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还是比较有自信吧,但是等真正到了当地生活学习后发现和自己预期的不太一样。在生活中,任何需要沟通交流的场景都会遇上来自不同国家带有不同口音的人,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时常发生“对牛弹琴”的情况,又或者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需要非常大的沟通成本;在学校里,外国同学的讨论和聊天的语速会非常快,刚开始经常出现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可以插空说话的点,光跟上同学们的思路和观点就有点困难了。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报名了学校为international student专门开设的语言和文化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课程和文化适应课程,我在几个月内能更自如地用英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课堂上发表观点的时候也更自信了。所以其实我想说,学校给学生其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自己善于去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英国的学校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的帮助,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向自己的导师进行求助。
在文化方面自己并没有遇到非常大的冲击或冲突,只是抱着一种体验不一样文化的猎奇心态在探索这个国家。令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英国人包容、自由的生活态度。在市中心的街上经常能看到很多不同穿衣打扮不同风格的人,大家不会因为穿衣或个人风格而去随意评判一个人,都会抱着尊重和欣赏的态度,甚至经常会遇到路过的陌生人夸你的衣服或者饰品,他们丝毫不会吝啬对别人的夸赞,也会直接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在这里,所有人都有为自己发声和表明立场的权利,在一些庆祝类型的游行上,路人们都可以随意加入他们,这时候会感受到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