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10 日,中越两国副外长同时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恢复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通、邮电等关系。两个同为社会主义的相邻国家,从志同道合的共产主义伙伴到反目成仇再到重新正常化,这背后既有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推波助澜,也离不开地区霸权主义的膨胀,但总的来说,中越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跌宕起伏,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胡志明后的越南领导人——黎笋。
是民族至上还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1969年随着胡志明的逝世,时为越共第一书记的黎笋顺理成章的走上了越南最高领导地位。从此,越南进入了“黎笋时代”。由于胡志明与中国紧密的关系,当时很多人们疏忽了在越南高层中的对华关系上并非铁板一块。
胡志明作为越南革命的领袖,其与中国革命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中国的深深敬意,无疑为亲华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种情感并未能完全渗透至越共内部,尤其是本土派的黎笋,作为一名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深受越南封建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开疆扩土传统的影响,同时又继承了法国殖民统治者建立的 “ 印度支那联邦” 的衣钵。
其表现在对外推行大越族扩张主义,甚至不惜造成与本区域各国关系紧张。因此,在对外部援助方面的态度,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支持,他们一直都比较复杂。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政治理念上,更深刻地影响了越南的外交战略选择。比如在1954年中国帮助越南在奠边府打败法国,因此中、苏、美、法、英等国家在瑞士日内瓦开会讨论越南问题,会议决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将越南分为两半,北越实行社会主义,南越实行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刚刚完成抗美援朝战争,国际国内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当时的中国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的利益来看,都没有能力帮助越南实现南北统一,还不如借助日内瓦会议释放一个友好的姿态、换取国际关系的缓和。
但是这件事从黎笋的角度,就成了“中国出卖越南”、“中国控制越南”。更有甚者,在越南战争时期中国在国内面临巨大经济困难的前提下,为越南提供了包括粮食、枪械、军车、衣物等在内的天文数字的援助,可是在黎笋看来,这些援助并非出于兄弟情谊,而是中国试图通过越南牵制美国的战略考量。这种误解与猜疑,不仅加剧了中越之间的信任危机,也为后来的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