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

来自一位年过七十的阿婆

“我没有什么文化

就是想表达一下我深深的谢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写信的阿婆,是今年8月28日在苏州地铁站突然晕倒的乘客钟先生的母亲。经过接力抢救,今天,钟先生顺利出院。他的姐姐钟女士也专程将多面锦旗分别送到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重症医学科、苏州市中医医院急救站、苏州市120指挥调度中心以及轨交2号线桐泾公园站,感谢在抢救钟先生生命“接力赛”中的每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谢你们抓紧每一秒,一棒接着一棒救回我弟弟,谢谢苏州这座温暖有爱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先生首先被送往苏州市中医医院抢救,由于病情危重,医院很快组织了全市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并将他转院至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接受进一步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晚上我们接到120的电话。安排紧急会诊。当时病人出现白肺,氧合指数急剧恶化,脉氧饱和度远低于正常水平,表现为多脏器衰竭。转到我院后,我们马上对他进行了CT检查和超声检查,并调整气管插管。使用了ECMO以及血液净化治疗,进行加强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等,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军介绍,经过全面检查,确诊钟先生是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骤停。得益于前期抓住了“黄金四分钟”,以及院前院内整个救治环节的“环环相扣”,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疗,钟先生已无大碍,今天得以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常感谢苏州这座充满大爱的城市,自己这条命能够抢救回来离不开每个环节上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市民。”钟先生边说边流下热泪,“等我彻底康复,一定回报社会,为这座城市多做贡献!”

新闻多一点

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尽可能在4分钟内实施有效的急救干预,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的关键。

今年1月,为推进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市卫生健康委协同腾讯公司、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联合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公益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急救志愿者体系+应急救援调度系统的公共应急模式,探索打造华东地区首个“黄金四分钟”医疗救援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进一步织牢“救治体系一张网”,以迅捷反应、精准调度、科学救治为核心,建立应急管理、统一调度、高效运转、集中专家、多科联动、协同救治的新模式,跑好“生命接力”的每一棒。

大数据赋能社会救护

压缩“空窗期”

通过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实现苏州轨道交通AED全覆盖。同时苏州市急救中心持续开展急救培训,目前完成志愿者培训近4万人,预计今年完成7万名志愿者培训,届时市民进行紧急呼救时,1公里内都能有志愿者响应。

将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内的AED和急救志愿者,纳入120调度中心统一指挥,上线视频呼救功能、短信双向定位功能、志愿者调度功能。如今,苏州市民能够接受120调度员的视频通话指导,该功能上线后,类似的心肺复苏患者成功救治案例已有16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7月,苏州还首创急救“医疗顾问席”,医院专家到急救中心现场办公,给予第一目击者和救护车内医务人员更专业的视频远程专业指导。

智能化提速院前急救

打造“移动ICU”

依托智慧急救平台,如今苏州形成“急救资源调度一张图”,120调度员按照 “就急、就近、就能力”的原则智能快速分配急救资源,危重症者和重点人群得到更高级别的响应。

同时,苏州智慧急救平台已接入107个急救分站,对308辆急救车进行数字化改造,并配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使之成为“移动 IC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车医护人员可实时调阅患者健康档案、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救治措施,实现“边走边看,对症救治”。

此外,苏州市急救中心还协同公安交警部门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可以发送救护车行车轨迹至交警部门,保障救护车快速通行,缩短转运时间。

一体化统筹院内救治

实现多学科联动

目前全市所有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车上医护人员可以将患者生命体征、行车轨迹及预计到达时间推送到接诊医院,医院做好救治准备,提前调度院内多学科救治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院内专家可远程调阅急救车上患者视频、体征监护和病史信息,通过平台全程指导途中救治,实现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

与此同时,全市搭建了一体化联合救治平台,建立省市联动紧急救治专家库,在重特大事故或紧急救援危重伤病员时,立即抽调省市级专家成立救治小组,赴接诊医院进行联合救治。

下一步,苏州还将实施公民急救能力提升工程二期,进一步健全医疗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探索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AED安装信息与苏州市120信息系统联通并对外展示,同时在配备AED设备的场所,部署呼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