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柳浪闻莺公园内的钱王祠,镇祠之宝就是《表忠观碑》。
碑文由苏轼撰写,书法清雄概括,为苏轼“四大名碑”之首。
但苏轼生前并没有看到碑刻落地。
“碑文不见入石”的原因及背后的故事,说来令人唏嘘。
出知杭州的赵抃,向朝廷请示建一座看护钱氏家族墓的功德观,朝廷批准。
1078年8月,赵抃邀请曾为杭州通判的苏轼撰并书写碑记。
苏轼对此事很重视,一笔一划很是下功夫:“文极老洁,铭词亦雄劲动人”。
赵抃与苏氏父子三人皆有来往,赵抃在成都任职期间赞赏苏轼家族,推荐苏洵获校书郎职,苏轼深表感激,两人书信诗文往来密切,属于忘年交。
然而,修建道观的经费却没有落实。
苏轼蒙在鼓里,以为修好了。
直到钱氏后人来湖州募捐,当时在湖州为官的苏轼才了解情况。
1079年,也就是第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被拘押入京。
知杭州邓润甫是重要的变法派官员,不可能让罪官苏轼撰碑的表忠观修建起来。
乌台诗案的结果,苏轼免罪,但贬谪黄州。
苏轼在黄州四年有余,杭州的表忠观仍未建成。
钱氏后人要求杭州归还钱氏祖产,以便筹资修葺各处钱氏坟庙。
朝廷同意杭州每年从1354贯的钱氏祖产收益中,划拨500贯给表忠观。
每年500贯,连续9年,尚不足总预算的一半(总预算的12000贯)。
10年后,1089年,苏轼知杭州,开始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为杭州留下苏堤、三潭印月、六一泉等著名景点。
但表忠观始终未建成,成了他的心头大事。
还是那句话,钱不够!
为此,苏轼向朝廷申请,希望将钱氏祖产每年1300贯收益,全部拨给表忠观。
苏轼离开杭州后,为表忠观申请经费的奏状获得批准。
但回京次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苏轼的厄运再次来临。
到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已贬至惠州。
这期间,林希、王存、陈轩先后知杭州,苏轼留在杭州的题刻,悉数被铲除。
陈轩,还算厚道,派人将《表忠观碑》原稿寄还了苏轼。
皇皇五大卷稀世墨宝,居然被退稿了!
苏轼转手送给了他的表兄。
幸好送给了他仕途稳定的表兄啊!墨宝得以存世。
不然,接下来颠沛流离的东坡先生,很可能会在路上弄丢。
直到北宋灭亡,表忠观都没有机会修建完成。
苏轼终其一生,没能看到碑刻入石。
历史的车轮来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提出“最爱元祐”,树立文化正统。
绍兴二十九年(1159),表忠观才修成,《表忠观碑》终于刻碑入石。
这时苏轼已去世58年了。
扩展阅读:表忠观与钱王祠的关系及变迁
表忠观是看护钱氏家族墓的功德观,依废寺妙因院而改建(位置大约在今南宋官窑博物馆附近),表忠观在淳祐(1241-1252)、宝祐(1253—1258)、咸淳七年(1271)年间多次重修、扩建。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总督胡宗宪在涌金门外的灵芝废寺(今柳浪闻莺公园内)重建表忠观。
明代重建的表忠观应该已经丧失了看护陵墓的功能,观内奉祀吴越国三代五位国王,纪念场馆的 性质更加突出,因此逐渐被恰如其分地称为“钱王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