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温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温彬

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任务之一即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此方向下,预计监管部门会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纳入评价,及时纠正各机构偏离定位和盲目扩张问题,着力打造高质效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实现定位准确、分工协作和功能协调。在此过程中,中小银行的经营分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需在强化行业整合、夯实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寻求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不盲目求大求全,走出“小而美、中而美”发展路径。

中小银行数量占比高,践行普惠金融作用突出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结构、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提升金融服务层次、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在服务地方经济、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在我国4000多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为3830家,占比为96%左右;总资产达115万亿元,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28%;贷款余额为62万亿元,约80%投向了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中小银行发展挑战增多,经营风险逐步显露

盈利能力较弱,“马太效应”明显。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整体偏弱,利润来源中净息差占比较高,近年来净息差的持续下行对其冲击更大,部分中小银行已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63%和0.65%,显著低于0.75%的行业平均水平。同时,中小银行内部“马太效应”明显。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已成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而个别地方的农商行、村镇银行风险事件不断,高风险金融机构在区域上相对集中。

资产质量承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较突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7%、3.14%,显著高于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1.56%)。《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显示,参评的436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高风险机构共337家,均为中小银行,包括14家城商行、191家农村金融机构和132家村镇银行,总资产合计为6.63万亿元。从机构类型上看,农村金融机构中高风险机构数量最多且在同类机构中占比最高。

资本补充受限,资本充足率偏低。由于对外募集股本的“输血”能力薄弱、净息差收窄,使留存利润补充资本的“造血”压力显现,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整体低于大中型银行。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为15.53%,但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仅为12.71%、13.08%,低于国有行(18.31%)和股份行(13.61%)。随着监管部门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资管新规、金融资产分类规则等日趋严格,中小银行面临表外业务回表、资产风险权重上升等压力,进一步加速了中小银行的资本消耗。

公司治理问题较多,严重掣肘可持续发展。我国中小银行股东资质相对较差,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三会一层”运行机制不畅,缺乏有效制衡。同时,由于经营限于本区域,地方政府不当干预时有发生。在业务空间受多方挤压,资产负债表脆弱性增强的情况下,中小银行信息透明度偏低,外部约束不充分,由公司治理问题带来的风险尤为突出。

未来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重点落实“单一法人银行模式”经营。“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是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的重点任务目标之一。这既有利于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又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入2024年以来,中小银行加速出清,截至二季度末已至少发生34起中小银行并购事件,兼并重组、抱团取暖成为现实选择。

但考虑到抱团取暖容易形成的“形似而神不似”问题,以及无形中增加的多重代理成本,未来“单一法人银行模式”将是最优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更有利于中小银行的风险化解。

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逐步构建资本集约式的经营管理机制。过去一段时间,一些中小银行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也使资本约束日益凸显。未来,一是保持合理资产增速。坚持稳字当头,不超出自身能力和自身资源禀赋,不盲目追求过快的速度、过大的规模、过于复杂的业务,优化资本评估,实施差异化风险定价,实现收入对风险资产的动态覆盖,形成可持续的内生性资本补充平衡机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二是调整优化资产结构。主动降低高风险资产占比,如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等,向资本占用低且回报高的业务领域倾斜,提高资产质量和收益,保持合理利润水平。三是强化轻资本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单位资本有效产出水平,加快转变依靠规模和高利差驱动的传统模式。

找准市场定位、打造细分领域竞争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中小银行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本地特色产业、特色客户群业务上,打造细分领域竞争优势。通过“向下、向小、向信用”的定位,利用其决策链条短、软信息丰富的特点,避免完全同质共振、注重扬长避短,形成自身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客户层面,要聚焦主责主业,重点服务本地,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社区金融领域。养老服务、新市民金融及财富管理服务等,均可积极探索尝试。

产业层面,关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科技创新、低碳转型、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重点和经济薄弱环节。同时,在支持地方经济增长中更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区域层面,根据当地经济金融总量、变化趋势、金融需求情况来优化布局,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中蕴含的新型城镇化、交通互联等发展需求。

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行为监管,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完善公司治理改革,强化对主要股东的行为监管,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既是中小银行自身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制度和程序,实现规范化运行。二是加强中小银行信息披露。提高公司治理信息透明度,针对大额资金、关联交易及高频交易等行为建立定期公示制度,更好发挥舆论和金融监管作用。三是加强“三会一层”建设,对地方政府干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进行重点防范并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董事、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监管,严防大股东操纵、凌驾于中小金融机构之上,提高内部监督有效性。四是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构建有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架构,重视股权穿透管理。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