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露天煤矿,人们往往联想到“粗放”“高耗能”“高污染”。然而,长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矿——云南能投集团所属的小龙潭矿务局,正通过一系列深刻的产业变革,打破这些固有印象,展现出智能化与绿色化并重的新面貌。
9月12日,由省委网信办和省国资委党委指导的“解码新质生产力 打卡国企新坐标——网络媒体及网络大V走进省属企业(第三期)活动”采访组来到了云南能投集团小龙潭煤矿。
智能技术引领“黑海”变革
走进小龙潭煤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袤的煤炭堆场,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挖掘机与运煤车辆穿梭其间,宛如点点帆船在黑色“海洋”上航行。但这里的“海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小龙潭矿务局引入了坑底智能排水系统、变电站信息自动化、智能过磅系统以及边坡多维度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构建起露天矿智能化系统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水平。
通过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小龙潭矿务局引进了TM60自动化边坡监测系统、地表形变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实现了边坡监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全方位实时监测。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引入更是让矿山开采可视化管理和测绘数字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绿色理念重塑“黑金”价值
“传统产业不能躺在资源上睡大觉,躺在舒适区里吃老本。”小龙潭矿务局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芮昌龙说,小龙潭矿务局深知,传统产业不能依赖资源坐吃山空,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传承的不变”与“创新的而变”。因此,小龙潭矿务局坚持探索环境恢复和综合利用相结合,对采场边坡的挂帮煤进行资源回收,将煤矸石、泥灰岩等废弃物用于矿区道路建设,煤炭回采率达到了98.5%以上。同时,通过引进设备故障诊断新技术,降低设备维修成本,提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实现了对矿区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
在煤炭加工和销售方面,小龙潭矿务局积极探索分级销售模式,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和成本管控,成功实现了从“吨”到“克”的转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上半年,小龙潭矿务局累计供应电煤455万吨,占全省电煤供应总量的36%,为西南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生态修复绘就“绿意盎然”
为了彻底改变露天矿坑尘土飞扬的旧貌,小龙潭矿务局投入大量资源修建矿坑车辆冲洗平台、胶带运输系统喷淋装置和道路自动喷淋系统,有效减少了扬尘污染。同时,他们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治理区面积达1032公顷,矿区绿化覆盖率高达93%。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得绿树成荫、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地环绕着这片“黑海”。
此外,小龙潭矿务局还对办公区和生活区进行了全面修缮,在矿区周边种植了小叶榕、沙松、核桃、花椒等树苗,既美化了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矿坑汇水作用,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后的水用于消防灭火、洒水降尘以及支援地方农业灌溉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继洪 王璐瑶
通讯员:薛纯子 张伟
图片均为供图
责编:王剑钊
审核:李兴文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