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绕梁遏云啰儿调非遗振乡创新高实践团抵达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了一场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文化交流,促进当地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实践团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他们携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实践的热忱,踏上了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在石柱,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乡村,与当地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啰儿调等非遗项目的现状与发展困境,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绕梁遏云啰儿调是石柱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实践团成员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虽然当地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培训课程等,但仍存在宣传不足、市场开发有限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践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方案。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包括微电影、短视频和图文并茂的推文,以此提高啰儿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实践团还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结合啰儿调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为非遗项目的市场化探索出了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还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他们邀请了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与学生们共同演出,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激发了他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实践团还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就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达成了共识。这些对话与合作,为未来的非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实践团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实践团不仅为石柱的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他们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