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列传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名臣、军事家。
力挽狂澜的清流砥柱
于谦自幼苦读诗书,志向高远,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房,作为榜样。
七岁那年,有个僧人为他看相,惊叹说:“这个孩子将来能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二十四岁时,于谦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1426年,于谦以御史的身份,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读他的罪状。于谦义正言辞,声色俱厉,朱高煦吓得连头都不敢抬,只能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口中一遍遍喊着罪该万死。
几年后,明宣宗破格提拔于谦为河南、山西的巡抚。于谦一到任,立刻微服私访,考察当地实情,遇到水旱灾害,片刻不耽误地呈报朝廷,政绩十分突出。
当时,朝政由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主持,合称“三杨”。于谦深受“三杨”器重,他早上呈递的奏章,傍晚就会得到批准。期间,于谦曾经短暂离职,数以千计的百姓请求朝廷让他留任,就连当地藩王也为此进言。
后来,太监王振开始掌权。王振肆无忌惮地弄权,明目张胆地收贿,群臣争相献媚。于谦每次进京议事,总是空手而来,不送任何礼品。
曾有人劝他至少带点土特产,于谦潇洒地甩了甩衣袖,说:“我只有这两袖清风。”在他治理地方的十九年中,恩威并重,深得百姓信服,山匪盗贼都不敢进入他的辖境。
明英宗即位的第十四年,于谦被召入朝担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想要趁机建立不世功勋,怂恿英宗御驾亲征。
于谦与兵部尚书邝埜(kuàng yě)极力劝阻,英宗一意孤行,于是由邝跟随皇帝管理军队,让于谦主持兵部工作。
不久,传来明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境内)被俘的消息,举朝震惊。英宗出征,带走了所有精锐部队,京城只留下不到十万的老弱兵卒。
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大臣建议迁都,于谦说:“提议迁都的人应该斩首!京师是国家的根本,绝不能轻易变动,宋朝南渡的教训就在眼前!”于是让于谦担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的防务。
不久,群臣要求处死王振全族,朱祁钰犹豫不决,下令择机再议。而王振的党羽马顺竟然站出来,厉声呵斥百官。突然,有人带头攻击马顺,众臣纷纷跟随,马顺当场毙命。
朱祁钰见此情景,惊惧万分,起身想要离去,于谦拉住他说:“马顺这些人论罪当诛,打死他是应该的!”众人这才安定下来,而于谦的官服都被撕破了。
此事过后,朝堂上下无不对于谦心服口服,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说:“国家正是依仗你的时候,像今天这样的情形,即便是一百个我,也实在难以应付啊!”
当时,国家没有君主,于谦请求太皇太后册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再三推辞。于谦说:“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为个人打算,而是为国家大局着想!”不久,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后,立即整顿军队,严守边境。也先占不到便宜,打算求和,主动提出送还明英宗。王直等人想派使者前去迎接,明代宗很不高兴,说:“朕原本不想当这个皇帝,都是被你们推举上来的。”
于谦宽慰说:“皇帝既然已经确定,不会再改来改去。于情于理都该将太上皇请回,倘若也先使诈,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代宗这才面色缓和地说:“一切都依你。”不久,明英宗被接回,于谦功不可没。
明代宗赏赐于谦官服、财宝和豪宅,于谦推辞说:“国家多灾多难,身为臣子,怎么能坐享富贵?”代宗宠信于谦,其他朝臣常有非议,代宗的贴身太监辩护道:“他没日没夜地为国分忧,如此忠诚的人一旦不在了,上哪里去找像他这样的人呢?”
将领石亨功劳在于谦之下,却得到了世袭爵位,于是想顺水推舟,举荐于谦的儿子。于谦说:“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石亨身为大将,为什么偏偏推荐我的儿子?”石亨羞愧不已,对于谦怀恨在心。
1457年,明代宗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机拥护明英宗恢复帝位,向朝廷宣布完谕旨后,立刻将于谦等人逮捕入狱,处以死刑。
英宗不忍心杀于谦,犹豫地说:“于谦确实有大功!”徐有贞怂恿道:“于谦不死,复辟这件事就师出无名。”不久,于谦被公开处刑,将一腔热血洒在了曾经用生命守护的城池前。
于谦冤死一年后,边境告急,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说:“倘若于谦还在,敌人绝对不敢如此猖狂!”英宗后悔万分。又过了一年,于谦终于沉冤得雪,一代名臣,一片丹心,终将被历史铭记。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