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所作易经网课(网课视频链接请至本文底部点“阅读原文”)的一点记录,融合了去年研究生课上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用的工夫:易经网课记录之坤卦下

柯小刚(无竟寓)

坤卦和静坐的关系,上次课已经讲了一点,今天再讲一点,就是静坐与“习”的关系。讲乾卦的时候,我已经说到《论语》开篇三句分别对应乾卦的九三、九二和初九。现在我们再来静思一下“学而时习之”的工夫经验与坤卦的关系。

仔细想来,“学”有乾卦之象,而“习”呢,正是坤卦之象。坤卦讲的基本道理就是“习”。不好的“习”是初六的“履霜坚冰至”,好的“习”则是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无不利”之“不习”恰恰是时时习之而时时不以习为习。这是一种无心之习,收效亦为不求之利。与之相反的学习方法则是“刷题”或现在流行的“刻意练习”。这在短期内易见成效,但无法自然长久、“含弘光大”。

中国文化处处充满了不习之习的经验。比如静坐、书法、太极,虽然都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才能学好,但正确的练习方式却是“不习无不利”的“做工夫”,而不是刻意练习和志在必得的“刷业绩”。“做工夫”专注于过程,优游涵泳,水到渠成;“刷业绩”则紧盯目标,急于求成,杀鸡取卵。所以,坤卦《文言传》一开始就说:“坤至柔而动以刚,至静而德方”,是以柔静之道反收刚动之功。

上次我们把坤卦的卦象和六爻以及与乾卦的比较很简略地讲了一下,还读了一点坤卦《彖传》和《象传》。时间永远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不求全面解读,只满足于取饮一瓢,略知其味就好。今天在坤卦的下半部分,我们大概也只能满足于把《文言传》读一读。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至柔”,非常的柔,但是“动也刚”。坤之体是柔的,但是发用却极为刚健有为。其实,坤可能就是乾的发用成事本身,而乾就是坤的健动之体。反过来说也可以:坤是乾动之静体,乾是坤静之发用。以动为体,则静为用 (通常所谓“儒家”近此) ;以静为体,则动为用 (“道家”近此) 。孰体孰用,本无一定。“体用”这一对后起的概念本不足以说明乾坤关系,只宜略为借用而已。

“坤至柔而动也刚”,所以能取象于马:“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牝马柔顺,但却有“行地无疆”的乾象,自强不息。可见乾、坤不能当成两个东西去看,它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同一个过程、动作或事件。船山称之为“乾坤并建”。乾坤作为一个东西,它体现出健动不息那一面叫做乾,而至柔的那一面则叫做坤。

坤德安静柔和,但它有原则,并不乡愿。坤顺之顺绝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有着“德方”的硬派特点。这有点像书法里的“不可以力求” (虞世南《笔髓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於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却反而更能写出骨力。我现在边讲边写的的状态,大家也能看出来,执笔非常松,挥运自然顺势就好,并不需要特别用力。在我的书法课上,我常常建议大家练习执笔松到欲掉未掉的感觉,行笔则不对笔施加额外的压力,只需感受笔和手自身的重量压在纸上书写即可。这样写出来的线条,自然就是饱满有力的。这便是“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的一种经验。

但是,至柔者如何动刚呢?曰习而至也。这个道理就像《庄子·逍遥游》开篇讲的鲲鹏之变、大鹏图南,是以风、水积累为前提的。风、水都是至柔之物,但积累日久却可以渐至于“海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亦此意也。《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正是至柔而驯至于刚健之道。

坤之积累不是聚集物质、金钱、权力等强悍之物,而恰恰是去积累柔静之物。风、水都是柔静之物,但当工夫日深,风卷浪激,其力量却至不可阻挡,如孟子所谓“沛然谁能御之” (《梁惠王上》) 之境。“沛”从水,以柔弱之积而充满而刚强。孟子论养气亦如是。气亦至柔之物,养之充之却可至“浩然”而“至大至刚” (《公孙丑上》) 。

书法经验亦有助于切身体会此道。行笔之时,如果学会不给毛笔施加任何力量,只是用心觉知毛笔自身的重量和纸笔触感,不疾不徐,感受笔毫吃进纸中但又非滞碍的摩擦力关系,便是得到了笔法中的坤。同时,如果协调肩肘腕指诸关节,使之圆转周备,每一个动作到边到角,起止分明而络绎不绝,则是得了笔法之乾。如果写字的时候能同时顾及这两方面,做到船山所谓“乾坤并建”,那么,不管写什么字体都是容易找到感觉的。所以,一方面是不去用力,另一方面又是“不习无不利”地去积累这种不用力,就可以慢慢地找到一种“直方大”的感觉。“直”就是用笔直率,秉笔直书,勿忘勿助长,不必刻意提按,感受毛笔自身的重量和笔势坦然行进。“方”指运笔动作到边到角,起承转合,一板一眼,起行收周备,这就是“方”。如此,便可做到“大”:动作大气,结构不琐碎。这一切都需要做一种无用的工夫,也就是去积累至柔之物、至静之物,等它自己发动起来,便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裹挟而来,其动也刚。这就是古人所谓“笔势”的发生原理。

由此可见,当我们在讲坤卦的时候,本身也就是在讲乾卦了。你很难把乾卦剥离,然后去讲一个只是坤或只是乾的东西。阴与阳、乾与坤,总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以一种十字交叉的方式相互打开。关于此义,上次课已略有谈及,即阳爻上下判分出来的空白实即阴爻,阴爻两个短线之间的空白实即阳爻 (阴极生阳) 。所以,只要是一个阳爻,周围就包裹着阴;只要是一个阴爻,它中间就有阳来判分它。书法之理亦如此:凡墨迹周围皆有留白紧裹,凡留白与留白之间必有笔运之道。黑与白就这样紧紧咬合在一起,这便是书法的阴阳互根、乾坤并建之理。

乾坤阴阳的咬合感就是书之为道的觉知。感其道则生其势。“一阴一阳之谓道”是笔势发生的本原。古人书论所谓“得笔”就是得此本原,依道而生势。此时,会感觉到一点一画仿佛不是自己写出来的,而是从笔端自然生长出来的,这便是“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在书法经验中的体现。与此相反的状态,便是孙过庭《书谱》中所批评的“鼓努为力”。坤顺时行,故运笔不是勉力推动的结果,而是本乎纸笔触感的觉知 (笔法之坤) 和肩、肘、腕关节协调运动 (笔法之乾) 的笔势生发。乾坤并建则得笔,得笔则生势,生势则随时赋形,无不如之。

不用力的书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时时积累无用之物,做无用的工夫。无用之用,无为之为,乾坤并建,然后有成。譬如鹏飞既是图南之行,也是风举之效。大鹏自己飞行的能力和心志(“怒而飞”)是乾之开辟、知始,但如果没有风来托举,没有事先做好“培风”的工夫,那大鹏想飞也飞不起来。在真空中,没有鸟能飞起来。水亦如此。如果积水浅的话,“芥为之舟”而已;如果水积深广,大船都可以浮起来。无用的工夫积累多深,有用的船才能承载多大。风与水在《逍遥游》里都是承载之象,也就是坤卦之象,“厚德载物”之象。越厚越能承载。

静坐也是这个道理。时时培养无用的工夫,把身心中那个至柔至静的东西培养起来,生命才能焕发活力。为什么是静坐呢?难道不是行住坐卧莫不可以做工夫吗?跑步也可以做工夫啊。但静坐有什么特殊的功效呢?就是因为静坐是最无用的,特别有助于培养“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的坤。

今天傍晚在同济食堂门口,我儿子乐乐还发现了这个道理。食堂门口有工人用水管浇水,乐乐在水管上踩了一下,感觉很惊讶:“呀,这个水管为什么是硬的?里面不是水嘛?水不是软的吗?水管不也是软的吗?”我说:“没错,那你想想为什么现在这个水管变得这么硬呢?”我跟他说啊,是因为水管里面充满了水,就有了较大的水压。是水压使水管变硬。在中医里,这个水压就相当于气,阳气,属乾;而水本身则是阴,属坤。那“坤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血肉之躯总是要能被气所充满、所推动,否则的话,身体就会变得淤塞、臃肿。气为血之帅。所谓“顺”就是血要听命于气的率领、统御。只有这样,血肉之躯才不会淤积出痰饮、痰湿乃至肿瘤之类的东西。这便是坤之顺。今天一说坤之顺,就让人觉得特别的反感,就好像乾在压迫坤似的。落实到身体气血,可以澄清这个误解。

其实,乾和坤究竟谁更重要,还真不好说。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养好那个至柔至静的坤,养好阴,然后你的乾阳发用才是真正有力的。究竟谁比谁更重要,其实不必争论。当你的身体或身心,或你的家庭,开始争论究竟是乾还是坤更重要的时候,当社会热衷于争论男人还是女人更重要的时候,就已经是有问题的时候了。健康的身心、家庭和社会必定是“乾坤并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生之谓易”的。符合《易经》理想的社会,绝不会是大男子主义的社会,但也不应该是女性至上的社会。它应该是一个乾坤并建的和谐社会。

刚才说的水管之象,我们还可以继续设想一下,看乾坤之义是如何体现的。假设工人把水龙头关了,水压就会变小,那时再踩上去,水管就会瘪。如果直接踩水,就会感觉更软,可以直接踩进水中。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坎卦之象。能踩进水中,因为你先遭遇的是坎卦外面的阴爻。但是,你如果继续深入,会发现越来越困难,因为坎卦里面有阳爻。最近发生的“泰坦尼克”探测器不是因为深海水压太大而出了事故嘛。那深水中的强大水压就相当于坎卦中的阳爻。充水于水管,给予高压,使水管坚挺,就相当于把坎卦中的阳爻扩大,使坎卦向乾卦的状态发展。反过来,如果加大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如通过加湿器或烧水沸腾,使水汽化,那么,当水汽体积膨胀到特别大的时候,坎卦里面的阳就被稀释,从而使坎卦越来越接近六爻皆虚的坤。

当然,大自然之中是没有纯阴之物,也没有纯阳之物的。这就是为什么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二卦的命名是“纯以德名”的。船山《周易内传》云:“凡卦有取象于物理人事者,而乾坤独以德立名;尽天下之事物,无有像此纯阳纯阴者。”卦多以象名,以事名,只有乾坤以其卦德命名。比如屯卦就是以象名,因为“屯”字就是小草从地里冒出来之象。讼卦是以事名,但也是一种取象。大自然中当然没有什么官司可打,它是以人类社会中出现的诉讼之事来命名,但此命名却也不妨碍我们在自然界发现讼卦之象。但乾卦不叫天卦也不叫父卦,坤卦不叫地卦也不叫母卦,“纯以德名”,只称乾坤。这意味着什么呢?船山说这意味着世界上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东西它就只是坤,也没有一个东西它就只是乾。物无不有乾有坤在其中,否则一物就不成其为一物。但纯阳之物、纯阴之物却并不存在。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任何一个存在的人,任何一个存在的事态,它一定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一定是乾坤所生、阴阳相杂的。纯阳曰乾,纯阴曰坤:这只是“纯以德名”的卦名,并非物名。

“一阴一阳”甚至可以理解为时间意义上的一阴生就一阳生,一阳生就一阴生。阴阳一定是相互伴随而生的,很难说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你说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是因作用力而起,也可以这么说,但是在时间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却是完全同时产生的。每一个孩子的出生,肯定是同时有来自父亲的部分和来自母亲的部分,共同生成一个新人。一阴同时就是一阳,一阳同时就是一阴。

同时,一阴一阳又是一个不可分的“一”。一加一等于一?太不可思议了。不过,同时,一加一还是等于二,即一阴还是一阴,一阳还是一阳,阴阳又是可分的。所以这个一阴一阳呢,它同时既是阴归阴、阳归阳;同时又是阴就是阳、阳就是阴;第三,它还是一阴一阳相交而生出三,而这个三还是一个一。阴阳之所以能生出三,是因为阴阳本来就是一。从原初的一到新生的一,中间乃有可分的二。这几层意思是同时成立的。为什么只有到坤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乾卦?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只有当我们明白“坤至柔而动以刚”的道理,才会恍悟乾卦之所以“自强不息”的秘密所在;反过来,也只有明白乾之“自强不息”,才能真正理解坤何以能至柔而动刚。乾的开头“初九潜龙勿用”和最后的“用九群龙无首”首尾相连,实际寓含了坤卦之象,是即乾中自有之坤。初九潜龙实际潜藏于全部乾卦中,使九五即使飞龙在天时亦非张扬跋扈。用九之无首则包含着乾卦的总体反思。可以说,乾卦整体就是一个坤卦,坤卦整体就是一个乾卦,否则乾无以为乾,坤无以为坤。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体现。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坤卦的时候,才能深入理解乾卦。反过来,只有真正理解了乾卦的刚健不息,才能理解坤卦的承载、托举、厚重的支撑如何给乾卦的运动提供深层动力源泉。这就是阴阳互根、乾坤并建的道理。

坤“先迷失道,后顺得常”的先后,不是时间上的先后,是指的领先还是跟随其后。跟随在谁的后边?在乾的后边。坤如果打头阵的话,就会“迷失道”,跟随乾才能得主、得常。理解这个意思啊,书法的经验会有帮助。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意在笔先”,那这个“意”就是阳,就是乾卦,而“笔”呢,就是坤卦。王羲之把写字的手比喻为大将军,将军打仗一定是要稳得住阵脚,一定是老成持重才是好将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之徒,轻举妄动,必然失败。大将一定要有坤德,要“厚”,不要急于争功。写字的时候也是,手要老成持重,要总是稍微慢半拍。而“意”呢,要兴致勃勃,书兴大发才好。“意”属乾,应该在前引导。“笔”属坤,应该跟随。

再往下一层,“笔”内部也分阴阳。肩肘腕的协调运动是属乾的、主动的、阳性的、带动的、发起的方面;纸笔触感则是属坤的、跟随的方面。没有乾引领的坤会导致滞碍不畅的运笔,缺乏生气;没有坤跟随的乾会导致毫无觉知的暴力书写,貌似痛快但点画中缺乏内涵。好的运笔应该是肩肘腕协调运动,一直在那带动,同时又在运转的每一刻保持着笔与纸的触感觉知。这便是“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庄子·养生主》里的庖丁解牛寓言也包含有这个意思。庖丁解牛所习练的工夫是一种主动的被动性,也就是坤卦的那个“后”。如果你能学会“后其身”,不去打头阵,就能找到自己的坤;而一当找到坤,乾就能发挥动能。当庖丁学会“官知止而神欲行”“视为止、行为迟”,他的“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出来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既有乾又有坤的。所以,用《易》于生活的时候,切忌固执于某卦,以之为教条。船山曾批评老子片面地以坤卦为原则,片面强调“后其身而身存”。片面强调“后”的结果,当先不先,后亦将不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某一些情景中要注意发现自己的乾,培养乾,让乾发动,在另一些情况之下呢,又要更注意发现自己的坤,培养坤,让坤发用。两方面都是需要的。

至于现在专门讲坤的时候呢,我们尤其要多体会身心中的坤,学会“后”。譬如说,就刚才讲的气和血的关系里,那个血就应该是坤,应该跟在气的后面,不能跑到气的前面。如果跑到气的前面,就会发生出血症或多汗、阴脱等情况,或者发生血的淤塞,因为血缺乏气的推动就会凝滞不动。这就是坤初六的“履霜坚冰至”。

再譬如儿童教育。张老师最近一直在教育乐乐要懂得节制欲望的道理。但他不是才四岁多的娃嘛,有必要讲这么大的道理吗?我有时候在旁边听着有点想笑,但后来一想,觉得她做的是对的。如果因为娃还小,就一味纵容他想吃几个蛋糕就吃几个蛋糕,想玩多久小汽车就玩多久小汽车,想买几个玩具就买几个玩具,那你很难希望他长大之后忽然就会懂得节制,那是不可能的。物质欲望也是属坤的部分,这部分应该总是跟随理性和德性的乾。认识自己身心中的乾坤,帮助小孩认识身心中的乾坤,使坤随乾而动,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

再举个例子。乐乐现在学钢琴,总是咣咣咣往下砸。他觉得这个很酷,很有力。但每次到老师那里,都被批评。老师说:“这样砸琴真的有力吗?这个没有力,你要学会放松你的手,才能弹出真正有力的声音。”她就抬起乐乐的手臂,叫他彻底放松,然后突然一放,他的手就自由落体掉下去了。老师说,要体会这种自然落下的感觉,而不是刻意往下砸,琴声才能找到真正的坚实有力。我在旁边看的时候就想啊,这跟我讲的“乾坤笔法”完全是相通的。无论弹琴还是写字,首先要学会放松,学会做无用的工夫,然后才会慢慢释放内在固有的强大力量,远远大于刻意使劲的暴力力量。这就像滚雪球,每一片雪花都是松静弱小的,而滚出的雪球却可以又大又坚实。风与浪的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多做“无用的工夫”,坤的工夫,然后身心中的乾才会真正被你发现。只有在发现乾的瞬间,坤才真正得到认识;只有在发现坤的瞬间,乾才真实显现。这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同时性原理。

好,坤卦我们就讲到这里。从卦象、卦辞、六爻到《彖传》《象传》《文言传》,都只是略为开了一点头,无暇展开。我的课主要是一些“近取诸身”的生活取象,希望有助于大家理解卦象。至于经典原文,还是要各位自己阅读,没有人能代替你自己读书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