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作者,是咱们“AI产品经理大本营”团员@Sean。通过输出7000字文章《》,他真的给自己争取到了“本来不存在”的一些面试机会,并成功拿下offer、转型AI产品经理(已入职),恭喜!

温馨提示:黄钊的AI日报·第五季」早鸟票,将于明晚(19号周四)20点正式开启,进“抢跑群”的方式,详见文末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Sean

上个月(8月7日),团长hanniman在多个渠道(星球、朋友圈、即刻)帮推了我写的《》,反响远超预期!

  • 加了我微信27人,包括中小型公司CEO/CTO、投资人、大厂总监、各大、中厂一线AI产品经理和头部AI媒体专访人物等。

  • 初步沟通求职意向18人

  • 获得内推机会12个

  • 获得面试机会5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段面试和offer抉择,本月初(9月3日),我已正式加入某AI视频方向创业公司!再次感谢团长和一些团员的支持!

本文将记录我在过去近半年内,如何实践《转型AI产品经理的三部曲》的过程,希望能为其他转型PM们,提供一些启发。

一、加入「AI产品经理大本营」

我过去的经验偏向数据、策略产品一些,功能性产品的经验较少,AI产品方向几乎是0经验。在之前工作中,越来越感觉成果较难量化,难有成就感。于是去年年底,开始考虑转型。

在选择具体方向时,我设定了两个判断标准:(1)所做的工作,能对业务产生关键影响,并且成果能切实感知;(2)赛道有前景,在其中持续积累能带来复利价值。相比之下,公司规模、岗位职级、薪资等因素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考虑之后,我决定尝试转型AI产品经理

关于转型为AI产品经理的培训、社群和方法论,各类渠道上有非常多。但在进入社群、看到以往团员们大量的输出记录、转型历程,以及团长对人文修养的理解后(特别是《如何让贵人拉你一把》一文 https://t.zsxq.com/12ix7nnGM ,当时看的非常感动),我坚信作者有较高的德行基础,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因此,决定以“转型三部曲”作为我转型的主要策略

二、为什么选择AI视频方向

在与团长「」后,我mapping了几个赛道方向,寻找这些赛道内的AI公司,并了解业务和招人情况。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AI视频赛道。

  • 对于视频生成相关的资讯,我本能的就有点开、详细了解的冲动,一直看也不会觉得累

  • 对于新出的工具,第一时间就想去试,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功能效果、产品形态。

但调研了视频生成行业现状后,发现当时国内已有“AI视频生成”产品的公司,总共不到10个。其中绝大多公司招聘的,都是技术岗,AI产品经理在招的,总共就3-4个岗位,要求还很高,怎么看都不适合0经验的人做尝试。

这里,也要感谢团长在信心上的助力明确表示这个赛道有上岸机会,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建议多个赛道都可以试。同时我也考虑到,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花一年时间试错,所以就决定试试。

从2月开始准备,到了5月,觉得在职准备效率还是偏低,决定裸辞,全职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团长看到我的部分准备成果后,也转变了首次1对1咨询时,对我裸辞不支持的态度,觉得是有机会的了。

三、输入、输出与实践

1、为了全面了解这个行业的产品现状,我获取了公开渠道里,大多数AI视频相关的文章、播客、论坛信息,并上手使用、体验这些产品。进而共创输出了《AI产品经理实操手册(2024版)》中的AI视频工具章节——《5.1.1 AI视频工具推荐(六大类,20个产品、5800字)》(https://t.zsxq.com/E4WtK ),其中包含各类AI视频产品的功能特点、收费情况、使用技巧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AI视频制作流程。我加入了在视频实操落地方面较前沿的社群,学习AI视频的制作方法,并参加行业内的比赛。在此过程中,不仅结合需求深入使用了生图、生视频产品,还在组队比赛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视频生成作者,了解了AI视频创作者的痛点需求。

同时通过论文、书籍和技术教学视频,补充了对于视频生成、LLM技术的理解。并通过几个月的线上课程,系统性学习了产品经理相关的知识。

2、但当时,我的文字输出更多集中在“产品使用体验和价值信息汇总”上,始终缺少一篇能“真正体现我对AI视频生成的理解与思考”的文章。

但具体想写什么的时候,就开始犯难了。我看了社群里其他团员几乎全部的文章。有的文章结合某个行业需求、探讨AI的应用。但在视频生成领域(非相册类、混剪、数字人),当前有较好成果的B端案例极少,再结合细分行业,更难写出实质内容。有的文章专注于某个需求的AI产品评测,但视频效果类评测网上已有不少,且视频方面的评测,要写出带产品思考性、差异化,我觉得也比较困难。

好在,在使用视频相关产品、浏览各类AI产品相关帖子时,我时常会有关于产品改进和商业化的突然灵感,并立刻记下来。

最后,决定先将这些思考整合进文章,然后在写作过程中调整段落结构,以确保逻辑清晰、故事顺畅。最后完成了《》这篇文章。

ps,后面的面试和offer环节,由于涉及一些公司内部信息,本文就不过多描述了。结果是已顺利入职:)

四、对「以输出文章作为求职敲门砖」的反思

(即《转型AI产品经理的三部曲》)

1、结果,确实是好的、是我当前最想要的

  • 方向:成功转型到AI视频方向(零实战经验),初创公司

  • 与优秀的人为伍:业内有丰富产品、技术经验的伙伴

  • 做有趣且我想做的事:从0到1、尝试做出一款好产品

  • 每天充满干劲,对我来说,真的非常幸运了

hanniman评注:这家AI创业公司的机会,我个人支持Sean去,还有一个原因,是创始人是前腾讯PM背景,对于Sean的成长非常有好处——职位本身,能给他锻炼机会;创始人还能直接带他、有助于提升PM职业技能素养

2、过程,也是有点波折的

我写的那篇文章,当时有了一定的公域自传播,有很多前辈大佬、一线的AI产品经理、HR来加我微信,但具体来说

  • 很多人,其实是来交流AI视频领域里的商业机会

  • 有内推意向的人(公司),了解我在AI领域完全没从业经验后,往往就没了下文

  • 有的公司,中途HC锁了,或者职位方向是“非AI视频生成”方向,或“非产品经理”岗等我个人不太想考虑的情况。

  • 剩下来,真正能去“面试”的机会,差不多就5个——而且还是“全国范围”内。

3、「以文章作为求职敲门砖」有利有弊,每个人需要结合自己情况来抉择。

用文章作为代表作(而非技术类知识证书,或者手搓的产品),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可传播范围比较广让行业内的人能看出自己有下功夫、对相关产品有深度了解和使用体会、还有个人思考;读文章,对大多人来说相对容易。

同时,成果比较可感知

  • 如果是技术知识、证书,可能花了上百小时去学,但简历上不可能大段描述,面试时也用不上几句。

  • 如果像独立开发者那样手搓一个产品,除非体验特别好,否则可能很难被广泛传播。(即,写文章反而还“相对容易、可达成”一点)。

弊端是,这个方法可能需要“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帮给文章宣传背书

  • 所以在写之前,也需要考虑下,能不能找到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并且自己能写出足够好的文章,让对方愿意、值得帮你推。否则,自己去冷启动,也许就石沉大海了,其实文章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变。

  • 我自己其实几乎没有主动投简历,但我觉得,一篇几千字的长文,如果是我自己放到简历里、让企业方在海量简历中愿意点开详细看,估计也难。

同时,仅有文章,可能还不够(不过这世界上,本身也没有100%保障的事情)

  • 有些面试官,会问我有没有参加一些视频比赛,有没有获奖。

  • 还有猎头和我说,对于0经验的人来说,即便是XX公司(6小龙之一)这样对新人相对友好的,也需要有独立上线一个产品,并且运营一段时间的经历(这里只是分享我了解到的信息,不确定实际情况是否真的这样)。

hanniman评注:这背后的逻辑还是,在当前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下,一个0经验的转型PM简历,在hr或面试官那里,只有30分;即使找人内推,也只有40分,还是没有面试机会的。

  • 如果能通过优质文章输出、给自己背书加分,再加上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定位、简历优化,才可能达到60~70分,进而争取到一个“本来不存在的”面试机会

  • 这里面,是提高了概率——如果没文章输出,除非你的行业经验能够复用,否则拿到面试机会的可能性不超过5%(几乎为0,因为现实中,对于某些岗位,很多有“直接相关AI产品经验”的PM,都没有面试机会,何况转型的呢);如果有优质文章输出、再加上我帮你宣传输出,拿到合适面试机会的可能性,虽然可能也就30~50%,但其实是提高了6~10倍!

总的来说,转AI产品还是很难、很卷,特别是对于0经验的人来说。下面,想提2点个人建议,可能会有帮助——

五、个人建议

1、做好长线作战的心理准备

我自己是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

  • 前面研究dig行业、mapping公司/产品、写文章等等,花了4个多月

  • 后面准备面试、实施面试、offer抉择,花了1个多月

转型AI产品,有个痛点是“AI范围太广了”,技术上LLM、AIGC(文、声、图、视频、3D)、RAG、Agent、具身智能、自动驾驶、机器人等等,还要乘上行业(具体细分赛道),总赛道数不胜数。

  • 准备的时候,需要对某个细分赛道详细研究、实践,不然不够深入,但赛道足够细分后,又会面临“可选公司/岗位机会变少”的风险和问题。

  • 所以会出现,经过大量时间研究和准备过后,发现这个赛道走不通,又要新换赛道、重新准备的情况。——这个迭代操作的时间和心理准备,大家需要所有了解

  • 本次,也是在团长hanniman的1v1辅导下,才能相对高效的操作推进;否则,不敢想象会花多少时间、甚至半途放弃都有可能。

2、用相对不重要的tag换重要tag

一个工作好不好,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维度tag来评估:比如赛道、成长性、岗位、职级、公司大小、钱、离家远近、公司前景等。很有可能需要牺牲其中大多数维度,来专注自己最看重的那个维度(具体如何分析抉择,团长有一系列的“灰度方案”说明,本文就不赘述了)

六、个人收获

在整个尝试转型过程中,真心非常感谢团长在每个环节上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回顾过去半年,我在各个方面也得到了成长。

例如,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为AI日报的志愿者,与团长互动比较频繁团长对日报内容的细节要求很高,大到内容点本身是否有价值、价值点的提炼方式,小到断句、格式、图片大小对加载速度的影响等等。为了做好日报志愿者的工作,过去5个月,我养成了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浏览即刻上AI帖子的习惯,自己也逐渐从一开始对AI产品概念比较模糊的状态,转变为能较快的get到一篇文章,对于业内AI产品人的价值点。

还有利他心早起等等。尽管很多观点,在纳瓦尔、稻盛和夫等人的自传中也看到过,但当真正看到身边的人,每一天都在践行,感受完全不一样从种种细节上,能真实感受到团长是在乎,我有没有成长收获、有没有成功转型的。看了眼聊天记录,从三月开始,三分之二的日子里都有交流互动。有时候问题太多,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所有这些收获,真的远远超过眼前这么点费用。

社群内的众多资料,如最新的各类行业报告、内在成长搭子群里的各种干货,也给我很大启发。比如最近介绍Lex Fridman作息,不仅感觉大开眼界,还能自己跟着实操。好几次我都觉得,光是几篇文章就足够值回星球年费了。

以上内容是我真实的感受与经历,真心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没有一句硬捧或违心的话。我自己也还有很多实践提升的空间,例如手搓一个产品、对ComfyUI的更深入学习应用、对AI技术的进一步理解等等。希望自己能尽早进入AI产品领域,长期的干出些成绩,用自己的实战经验、收获来回馈社群。

最后,想用两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作为结尾——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本文作者@Sean ,来自社群”。

One More Thing】

「黄钊的AI日报·第五季」早鸟票,将于明晚(周四)20点正式开启,抢跑群”现已开始招募~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助理乐乐微信,发送“抢跑”二字。

1、每天5条AI内容点:不是常见的新闻汇总,而是站在12年AI产品经理视角,提炼干货认知、展示“what I see”。

2、在我们社群“AI产品经理大本营”内,AI日报已运营了17个月,很多同学把其当成自己的“第一AI信息源”,真的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只要连续看2、3个月,会明显比身边朋友同事,有更多认知差信息差

3、用户好评如潮,。

适合人群:对AI感兴趣的CEO/CXO/VP产品总监/产品经理技术大牛/投资人/AI媒体朋友、AI/互联网同行、高校老师/大学生。

ps,如果你对hanniman还不太了解,欢迎先查看:

(AI产品分析、AI产品经理、AI技术、AI行业及个人成长,每个分类各10篇~)

黄钊hanniman,前腾讯PM,前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AI产品经理,12年AI、15年互联网经验;社群“”(7年)和自媒体“hanniman”(10年);作品有「黄钊的AI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