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些著名军校内,教官们都会告知新学员:最了解你优缺点的人往往不是你的亲人,甚至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敌人!这些教官强调正如动物界一样,天敌的眼睛往往是最敏锐的,它们往往迅速就会通过你的种种弱点进行总结,进而最终给你致命一击。当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可谓双方交战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大战役,而日军高层情报机构也在战后深刻总结了80万中国大军最终溃败丢失上海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淞沪会战固然悲壮,但也难掩当年中国军队的诸多弊病

很多军事爱好者认为,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最大问题是内部将相不和、派系斗争、作战经验不足且官兵贪生怕死,这些问题甚至比武器上的差距更为突出。但淞沪会战时值抗战初期,当时中国各实力派在救国大旗帜下空前团结,一些军阀不惜血本派出压箱底部队千里迢迢来到大上海参战,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也表示八路军新四军也可以抽调骨干协同中央军和其他部队一道抵抗侵略。而这些参战的中国部队中不少都曾在多年的国内战争中积累了看似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当时中国各界民众都将赶赴淞沪前线的将士们视为大英雄并通过各种方式鼓舞士气支援前线,在这种氛围鼓舞下,很多将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有的敢死队员当众扔掉大洋并对着家乡方向磕头表示孩子不孝,为保家卫国不能赡养父母;郝梦龄将军等不少高层将领也表示:将无贪生意,士无怕死心,进而身先士卒直到以身殉国。而参战的不少国民党军至少在轻武器方面不亚于甚至超过了日本步兵,因此武器方面对比也不尽然完全一边倒,所以淞沪会战时国民党军还并未出现后来的种种致命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淞沪会战是少数中国各派乃至全民高度团结抗战的大型战役

然而,日本情报机构却通过实战案例给出了不少国民党军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一名日军将领表示中国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且看似作战经验反而比很多此前没有实战经历的日军丰富,但他们所谓的经验只不过是低水平战斗的一再重复,在现代化战争中没啥作用。例如中央军战前依照德国顾问的观点,修筑了三条被称为赛克特的防线,而开战后中国军队主力也集合在三道防线死守。固然在局部战斗中这些部队让主动进攻的日军损失颇大,但国民党军的防御完全停留在被动死守而少有反守为攻或机动防御改变防御形态的表现,这就导致这些部队往往云集在有限区域内。而这些阵地不但处于日军地面部队远程火炮内,而且日军集合的大量舰艇也可以用舰炮覆盖轰击,外加日军轰炸频繁,所以中国守军难免出现成建制的大规模损失。一旦这些损失出现,中国守军的意志往往会崩溃,少数不怕死的幸存官兵就算继续坚守,也会因阵地损失或兵力薄弱而难以继续维持防线。在日军看来,即使中央军这样武器和训练较为出色的对手,也充其量只学到一战堑壕模式防御的皮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的阵地构筑也存在很大问题

第二,中国部队编制落后而且存在吃空饷问题,且暗中内斗不休。当时日军参战的甲等和乙等师团不但在兵力编制上得到强化(一般主力为四个联队),还有炮兵工兵辎重通讯等兵种加持,有时还配属战车部队,人数甚至等于中国一个军,其突击和防御能力更是强得多。中国军队基本单位是步兵师,麾下很少有通讯、工兵和后勤单位,基本以单一的轻装步兵为主,而且人员空额很大,这是多年来各部队长官吃空饷所致。参加抗战时这些部队亡羊补牢临时征召的人员多半是严重缺乏训练的文盲或半文盲,所以人数大增后也很难顶事,这种现象在杂牌部队尤为常见。而中央军虽然口头上喊着战端一开不分南北西东男女老幼皆有抗敌卫国之责,但他们往往暗中借助日军之手趁机消灭和自己多年来貌合神离的杂牌,那些杂牌部队往往被派遣到日军进攻重点区域,一旦损失惨重后撤,其指挥官很可能就会被宪兵以作战不力为由抓捕甚至处决,不少不得不后撤的官兵也会不问青红皂白当逃兵枪毙。电影《八佰》中,一些部队几乎损失殆尽的杂牌军士兵被中央军宪兵捕获后哭诉:我们不是逃兵,在阵地上打了那么多天,师长死了团长也没了,现在没人管我们,我们也找不到原部队了。但他们依旧被宪兵以叛国罪射杀,这些保家卫国的将士没死在敌人手中,却被自己人以这种理由处死,此情景无疑连观众都不忍落泪。无疑国民党高层此举必然让曾经一心团结抗日的地方实力派怨恨至极,所以随后的其他战役和解放战争中,他们往往反过来给中央军挖坑,进而极大破坏了国民党军内部的团结并导致国民党军屡屡惨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杂牌部队被中央军借日军之手削弱甚至消灭

第三,中国当年官兵素质不足,表现良莠不齐且缺乏微观防御能力。此前说过中国多年内战的水平以世界强国来看水平很低,这种战斗重复多次也无助于中国士兵面对真正强敌。国民党军一些部队连飞机坦克都没见过,不但不懂步坦炮协同,也不懂如何在密集轰炸和炮击中保存自身。进攻时不但火力掩护不足,而且声势太大还缺乏合理队列,以至于日军火力很早就做好准备最终,而这些一窝蜂冲锋的中国官兵就算再英勇也难免牺牲巨大,收效却很不佳。而牺牲巨大后,他们的撤退更是混乱无序,这就导致日军无论是二次火力覆盖还是反冲锋都可能会让中方损失加剧。而中国军队中有的素质较高者和其他意志素质欠佳者之间的差异又出现了木桶效应,一处溃败后出色部队防御的区域也会被合围,最终难免人死地失。中国军队在重武器方面差距巨大,但轻武器方面往往不逊色,按理说应当以小分队出击和敌人短兵相接进而积少成多杀伤敌人,但实战中反而是日军经常组织10-20人携带掷弹筒、轻机枪、电台的分队渗透中国阵地薄弱环节进行灵活的突袭,他们往往借助夜色和炮兵飞机的掩护,不是破坏中国军队后方交通和通讯,就是经常狙杀对方指挥官、机枪手等重要目标,甚至进一步为日军重武器指引位置,导致中国军队主力损失加剧。反观国民党军,多次因此吃亏后根本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式阻断敌人的这种分队渗透破坏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日军小分队突击,国民党军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反渗透战术

第四,大战略和综合软实力方面中国存在巨大差距。固然当时中日差距很大,但如果中国在战略上主动灵活,即使战役最终失败日军的损失也会大得多。崇明岛是日本海军火力支援和登陆的必经区域,日军认为如果此地被对方占领并完成布雷,那么长江口就会被封锁,日军地面部队得到的海上支援就会大打折扣,中国牺牲在日军舰炮下的官兵就会少很多,但中国却并未重视此地的价值。纵观淞沪抗战,中国军队人数固然拥有数倍优势,但却犯了添油战术的大忌,往往一支部队损失光就盲目派遣下一支部队,这种盲目循环最终导致战略上的进攻从未实现,而且相对于频繁进行机动防御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的机动就少得多,这就很容易被日军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摸透情况后击溃,其全局兵力数量优势甚至都被抵消。更主要的是,中国军队的侧翼防御根本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中国军队陷入被夹击态势后彻底无法支撑以至于全局失控。此外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建立起哪怕相当于欧洲十九世纪水平的预备役制度,这就和日本差距更为明显,同样损失重大后,中国甚至只能通过饥不择食地抓壮丁堵口子,这种方式补充的新兵不但军事素质差,而且动辄逃跑,最终导致一支原先的精锐部队实力也难免大打折扣。而早已建立先进预备役制度的日本多年来通过全国化的军事训练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预备役力量,无论是组建新部队还是补充旧有部队,都比中国的效率好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面对强敌打逆风仗时,志愿军的表现就好得多

通过日军对国民党军的分析不难看出,空有官兵数量优势和一腔热血,而其他方面严重不足,除了徒增悲壮氛围外不可能扭转败局。客观而言,当年的日军在很多军事技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加日军士兵多年来深受武士道精神熏陶,不但技战术素质出色且动辄玩命,的确是当时的中国所难以抵挡的对手。但真正出色的战争指导者并不会总依赖表面上的硬指标优势获得胜利,后来的志愿军面对实力远比日军更强的联合国军时,双方实力差距同样巨大,但志愿军却通过出色巧妙的战略战术结合坚定意志多次以弱胜强,这就说明看似弱小一方同样有可能爆出冷门。今天很多分析抗战的作品和影视剧往往忽略了双方各层次的博弈,要么以神剧模式演绎,陷入胡吹乱侃的水平,要么为渲染而渲染,除悲愤感伤外缺乏理性分析。所以认真研读当年日军对中国的分析,也有助于今天的国防发展在视野方面彻底拓宽视角,毕竟敌人对自己的判断,好过自身主观上的单方面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