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后黄插上一双文旅的翅膀
文_张玉泉
倚靠三丘,坐临一港;朝案并置,主山环抱;田为明堂,水为朱雀;山环水绕,藏风聚气;这就是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的山水格局。
整个社区三面环山,古树众多,观赏性花草环绕路旁,绿意盎然;古码头河流绕过,灵气十足。它亦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荔城区“华侨第一村”,素有“南洋风情,梦里老家”的美誉,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提升改善传统古村落”“中国最美乡村”“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二十几个荣誉称号。
每一个荣誉的背后,都凝聚了后黄人的辛勤付出;每一次人潮涌动的幕后,都是文旅策划者绞尽脑汁的智慧结晶。得天独厚的后黄社区,随着时光的推移,已然焕发出多种文旅资源整合之后的魅力,在带给后黄人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乡村振兴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典型和示范。
走进后黄社区,你只会感受到古色古香的“陈旧”,不会感受到钢筋水泥的“新冷”。2019年后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后,整个村庄坚持“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原则,保护性开发古民居。
今天的后黄,你会十分诧异于她所拥有的丰富的建筑类型,有明代建筑,有清代建筑,有民国时期的建筑。莆仙特色古民居与南洋建筑风格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六百年桃源社,莆田地区第一家私人妇产医院——三山妇产医院,前世界羽毛球冠军、印尼名将林水镜的祖屋,历经百年依然完好的碉楼等。放眼望去,渠道边那座典型的华侨厝,圆形窗、拱形门,有别于莆仙传统民居,既洋溢着南洋风情,又融入了宗教元素,老一辈的莆田人,看这房子外观,就能辨别这户主人家的宗教信仰。
除了物质遗产,后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木偶戏、十音八乐,以及摆棕桥、元宵节行傩、端午吃“五味草”煮蛋、婚嫁习俗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食延续至今,传承良好。但原生态的东西,只有经过精心开发,才会吸引人流,产生人气。后黄深知这一点,他们通过开发古街、民俗馆、百年碉楼、榕树码头及滨水休闲带等旅游资源,融合打造集华侨文化、莆仙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莆田市城郊文化体验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后黄社区获得了省级荣誉加持,被评为“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
一个想通过文旅来做文章的地方,如果文旅资源过分单一,无疑会削弱人气。因此,后黄又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开发出较为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他们把林水镜的祖屋“流转”,改造成福建省首家党员政治生活馆,馆内由中共党史、闽中革命史等多种党史纪实构成,是党员政治学习的文化屋。党员政治生活馆曾获第二届最美福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红色经典优秀奖”。展馆包含榜样事迹馆、百工馆、人民公社馆、教科书馆、毛主席纪念厅、抗战记忆馆、革命精神学习馆、革命物品展示馆等11个展示馆,共一万多件当年实物史料。馆内精心布置,让人身临其境,体验到各种历史真实场景。后黄村关于古民居的“流转”举措,之后被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十章第二节。2015年,后黄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乡愁需要领地,领地需要农耕文化的镇守。后黄“村居—田园—水系—果林”的整体布局与该村落结构布局相呼应,拥有广阔的农耕文化展示地基。社区的特色采摘园是由老党员许仍熙领办的莆阳合作社引进的项目,他带领多名党员和群众以入股形式参与运营管理,发展草莓、西红柿、莲雾、芭乐、火龙果、青枣等水果采摘,并立足这些农业资源,开设相关的农耕文化研学课程,与农事体验项目相互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已成为莆田市游客和中小学生休闲放松的首选地,吸引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宣传报道。
有了文旅资源,还需要独具匠心的开发与利用。一位来自浙江的民间收藏家将这座曾经废弃的民国时期哥特式建筑“三山妇产医院”打造成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民国往事馆。两馆藏品超万件,他自己当起了导游,平均每月能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有600多年的历史桃源社是后黄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处建筑。
桃源广场榕树下是一处莆田传统小吃手工制作体验馆。2013年,时任省委书记尤权就在这棵大榕树下与村民代表、侨眷侨属、村干部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当他得知村里正努力打造乡村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时,他希望大家既要做好水稻、枇杷、龙眼等种植业,也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使村子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2020年12月25日,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尹力在后黄考察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把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加强诚信经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后黄的南洋广场,是一处多功能广场,平时村民和游客三三两两在这里休闲散步,周末又成亲子研学教育开展的主要活动场所。南洋楼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团建活动的主要场所,可容纳200多人。
广场旁的Apakabar是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咖啡屋项目,印尼语Apakabar是“你好”的意思。社区还流转承租原来村里的小学,打造成农家餐厅,主打莆仙小吃制作体验,既可以满足中小学生民俗研学需求,又可以满足游客快消需求。
后黄社区借助被列入省级乡村创客基地的契机,积极打造乡村文化创客基地,吸引大量设计、艺术、文创等领域的青年人才扎根,目前已有忘忧园休闲吧、汉服文化体验、农家小院、龙华书院、油画基地、集邮文化产业创新基地、三人行滑轮等18家创客团队入驻。
国际美食节、两岸集邮文化发展论坛、彩色旅游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集卡巡回展、中秋读诗会、端午诗会、国学夏令营、军旅夏令营、七彩风车艺术节、油伞风铃节、稻草人文化展、《莆风新籁》诗词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都是后黄社区开展活动的重头戏,也解决了当地10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古村坐田园,清水绕后黄。社区鹅卵石路两旁是后黄的田园观光区,是后黄梦开启的地方,社区通过统一流转180亩农田后,集中承包给大户进行集约化经营,改变居民零星耕作的同时,全面提升农田品质,居民既有田租收入,也有到农事企业打工的薪金收入,实现变沉睡“三资”为增收“活水”。除了流转农田外,社区还流转了18栋民居,吸引新后黄人投资进驻。私房菜楼、茶馆的屋内,采用的旧门板、旧床榻、旧农具打造的桌椅板凳,不时勾起游客儿时的乡愁记忆。
后黄区域面积约62公顷,人口1003人,年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居民人均年收入将近4万元。文旅给后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村民们可以轻松地和游客待在两个废弃的池塘改造成的知秋湖旁,夏日赏荷花,秋天看落日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