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还蛮喜欢一些女性电影的,譬如《优雅的刺猬》《莫娣》《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紫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五一假期的几步片子看的我真的很压抑,我知道导演表达的是社么,想要告诉我们社么,但情绪里的东西我很逃避。甚至我应该比她们更清楚现实的女性群体性残酷远比电影里的厉害。

大四毕业做的论文就是《西北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研究》,到了村里去调研就碰到一则这样的事,但也很普遍的现象。

小芳(化名)嫁到这个村子八年,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读一年级,小儿子读幼儿园。家里有十亩苹果园和几亩小麦地,公婆也在世,但和婆婆有矛盾说不到一块。刚开始我们聊的时候,她很害羞,木讷的脸上偶尔有几个表情。然后我们聊起了娱乐八卦,她慢慢活泼了起来,其实她也不过刚30的年纪。

村子里传她和同村一个男的有染。我们问哪个男的帅不,小芳娇羞地笑着不说话。然后问,老公多久给她打一次电话,她说不一定,有时候一周一次,有时一月一次。
我们问 ,你和那男的事,你老公知道吗?她说,不知道,她婆婆听到了闲言碎语,在家和她老是吵,不过他老公也不老实,在建筑工地上有姘头。我问她怎么知道的,他说她老公上次回来接电话的时候听到的。他老公心挺好,但脾气暴,说不到心上就容易骂人。

后来她说也没办法,家里苹果地,除草打药,收卖苹果,种、收小麦还有家里养的猪,她根本干不完活,晚上累得全身疼,老公公年纪又大了,帮不上啥忙,一来二去让别人帮忙,发现他人挺幽默,也很细心,我们好了一段时间,但不会公开,也不会离婚。说的时候,我看见她脸上泛起了红晕。

后来听说这种现象在当时很普遍,但也很没办法,她不是粗暴的用道德批判或者法律制裁。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生育职责、赡养老人职责、哺育、抚养儿女职责,可她们从来没有自己,出门都是**的妈、*的老婆,一辈子能用到名字的地方屈指可数,最后墓碑上刻的是考妣**氏。她们的内心世界,职责背后伴随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很少有人过问,就像她婆婆说的,我们那个年代早上生完孩子,下午就下地干活。根本无法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些电影除了让我们有觉醒外,我们更应该送更多女性上桌,让她们有更多的话语权和立法权,只有立法才能保障更多底层女性的权益。譬如蒋胜男每次在人大的提案,取消离婚冷静期。 除此外,希望各位导演在拍摄手法上,更多样化,譬如同样拍张桂梅老师,宋佳版就比还海清版更像个人,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不是生来就苦大仇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