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盐是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调节器,只要缺钱,“一抓就灵”。
作者|大师傅 出品|夹馍星球
2016年,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开始实施“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
所谓“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包括工厂、车间、机械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截至今年,工信部已经公布了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其中陕西省入选9个:
第一批:宝鸡申新纱厂(宝鸡)
第二批:王石凹煤矿(铜川)
第二批:延长石油厂(延安)
第三批: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宝鸡)
第三批: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长短波授时台(渭南)
第三批:定边盐场(榆林)
第四批: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铜川)
第五批: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
第五批:西凤酒厂(宝鸡)
今年3月,陕西省也开始启动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已是国家工业遗产的项目,将直接认定为陕西省工业遗产。
细看这份名单,很多都是名牌企业,比如西凤酒厂、西影厂、延长石油,至今还在经营。有的是中国传统工业的骄傲,比如耀州陶瓷……
但有一个名字,新鲜又陌生,那就是位于榆林市定边县的定边盐场。
△国家工业遗产·定边盐场
盐这种东西,因为太过日常,平时无人注意,但在某些特殊时候,它的重要性就凸显了。比如,当新闻里曝出老百姓抢货囤货时,盐必定位列其中。
其实,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食盐不但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围绕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
定边县的盐场,就见证了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故事。
花马大池的由来
养育中华民族的,除了适宜的水土资源,还有丰富的食盐资源。
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是海盐,将海水晒干结晶便成盐。江苏省的盐城市,余华老师的故乡浙江海盐县,都是因为盛产海盐而得名。
西南地区主要是井盐,以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制成,比如四川的自贡市,就是“自流井”和“贡井”两个盐井的合称。
而西北地区主要是池盐,将咸水湖的水引入畦垄,经过风吹日晒,便凝结成盐粒。
池盐有两大产地:一个是山西的运城盐场,因位于黄河之东,又叫“河东盐”,主要供应中原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
另一大池盐,便是陕北榆林的定边盐场。
定边县位于榆林市最西端,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中间的洼地汇聚沙漠地下渗水和天然降水,形成一片咸水湖群,富含矿物质,古称“大池”。
△定边县在榆林市的位置 图|地图帝
秦汉时期,大池开始制盐。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充实国力,将盐场收缴为国有,采取盐业官卖制度,即在产盐郡县设置盐官,组织老百姓制盐,然后由政府统一收购、定价和专卖。
汉昭帝时期,曾有大臣建议取消盐铁官营制度,“毋与天下争利”。但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是古代的理财专家)坚决反对,认为盐铁官营是国家大业,保证边关安全之本。
南北朝时期,北魏曾在该区域置大兴郡,隶属西安州(并非今天的西安),治所大兴县,就是今天定边县。西魏废帝三年(553年),改西安州为盐州,直接道出产盐的特点。
隋唐时期,定边大盐池名叫“乌池”,从隋文帝开皇三年到唐玄宗开元初年的130多年,统治者为休养生息,免征盐税,开采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陷入困境,又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并逐渐形成“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原则,官家卡住中间关键环节,便于征税,后代多沿用。
可以说,盐是历朝历代财政的调节器,只要缺钱,“一抓就灵”。
△定边盐湖景致
宋朝时,针对盐业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专卖制度。比如,把全国划分成不同区域,盐商先向官府申请执照(叫做“引”),然后去盐场支盐,再运往固定区域销售,这些区域便叫“引地”或“销岸”。
这种由盐商独占引地食盐运销的专卖制度,被称为“引岸制”,便利了朝廷管理和收税。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宰相蔡京又推行“盐引法”,“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引有效期1年,可销往外地,短引有效期1季,销往本地。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军力孱弱,无法抑制周边各民族政权的崛起。北宋时,西夏国建立,定边的盐池由西夏控制。西夏雄踞河套平原之地,有粮有盐,延续近200年,直到被蒙古所灭。
△西夏时的盐州
元朝末年,因为朝政腐败,官盐赋税重,价格高,引起老百姓反抗,揭竿而起。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方国珍,以前就是盐贩。所以,有史学家称:“元代之亡,亡于盐政紊乱。”
明朝时期,为抵御元军残部南下,在长城沿边大量驻军。西北地区更是对敌的前沿阵地,今天的定边县盐场堡,当时就是明朝驻军之所,堡即军堡。
人口增加后,食盐需求大,再加上军饷所需,定边的池盐得到大面积开发,产量激增。据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花马池盐产销量接近3600万斤,是明初洪武年间的12倍。
△定边县明长城遗址
因为作战需要,朝廷还用食盐换取战马,时间长了,“换马”被叫成“花马”,所以定边的盐湖群,便叫做“花马大池”。相对的,隔壁宁夏的盐湖群,叫“花马小池”。
陕西本来是“河东盐”的引地,只能吃山西运城的池盐,但随着花马池盐的开发,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批准,将延安府、汉中府改为花马池盐引地,后来又增加了凤翔府。
清朝时期,随着满蒙关系变化,陕北之地的军事地位降低。雍正九年,合并盐场、砖井、安边、定边、柳树涧五堡,设立了定边县,隶属榆林府。
△清代陕西官盐行销区域图
清代也采用食盐引岸制度,定边县的花马大池盐,引地包括延安府、汉中府、鄜州(今富县)等地。而凤翔府(今宝鸡)、兴安府(今安康)属花马小池盐引地。
民国二年(1913年),在花马小池设置盐池县。1928年,宁夏省建立,盐池县属宁夏至今。
其实,凭定边盐池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应该叫盐池县,或者盐州县。
红色盐场的开发
在中国近代史上,因为陕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定边盐场为党的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红色盐池”,这也是它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的重要原因。
1934年,刘志丹等先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同年在定边县创办盐场堡盐场,以保障军队和根据地人民用盐。当时定边县还不属于根据地范畴,盐场运营是隐蔽进行。
1936年6月,红军解放定边,时任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率团队进驻定边,组织盐业生产和运输,解决红军在陕北生活的物资供应问题。9月,决定开办花定盐业,建设储盐场。
国民经济部还在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向全边区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通知。
△毛泽民被称为“红色大管家”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控制了中国东部主要的盐场,比如渤海岸的长芦盐场、江苏的两淮盐场,老百姓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食盐成为紧俏货,定边池盐销售到外地,为根据地换取大量资金和紧缺物资。
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在定边县设立西北税务总局。可见,盐是主要的税收来源。
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盐是边区用来进行外贸的主要物资,对边区来说,盐就是粮和布。”
△陕甘宁边区生活图
1938年后,日本侵略者攻陷山西运城,河东盐被控制,中原的食盐问题加重。为救燃眉之急,时任国民政府盐务总局总办缪秋杰,建议调运定边盐池的食盐。
国民政府通过辛亥革命元老何遂,联系上了叶剑英。因为何遂曾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部部长,和周恩来、叶剑英相熟。
叶剑英得到报告后,认为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这件事对巩固抗日统一战线有利,而将定边盐外销,能够换回边区所需要的日用品,是件好事。
之后,国民政府在定边设立了西北盐务运输处。食盐销售给国统区百姓,同时再运回棉花、棉布等。这是国共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边区政府集体食堂专用的盐罐
1940年,国共关系发生变化,国民政府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并对陕甘宁边区采取经济封锁,禁止布匹、棉花、纸张、药品、钢铁等物品流入边区。
为解决困难,毛泽东提出“自己对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根据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0年秋天,三五九旅四支队1600多人,奉命从延安北上,到达定边县盐场堡,开采食盐,用以自救。战士们在明代长城上挖修了175孔窑洞,扎下营盘。
三五九旅打盐窑洞遗址,也是定边盐场申请“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的重要遗存之一。
△三五九旅打盐窑洞遗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边区财政遭遇空前危机。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带领下,又开进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将其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所以,定边盐场的开发,其实要早于南泥湾的开发。
1941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进攻的近况》一文中指出:“定盐是边区的经济中心,地势居高临下,定盐失则边区失去西北门户。”
据记载,1941年三边(安边、定边﹑靖边)新建盐田1094块,打盐井168眼,产盐62万驮,创抗战时期最高纪录。到1943年,边区税收21655万元,其中盐税8943万元,占比41.3%。
为了将盐运出去,也形成了一条从定边经延安到西安的运输线,带动了沿途骡马店(旅店)的生意兴盛。那时候,主要的运输力量是老百姓的小毛驴。
1943年1月,中央奖励22位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劳动模范,其中就有组织定边盐业生产的罗成德(时任三边专区行政督察专员),毛泽东为其题词:不怕困难。
这句话也成为定边盐场的精神写照。
国家工业遗产的契机
建国后,定边县有大大小小13个盐湖,其中盐场堡盐池最大,年产量一万吨,主要供应周边的陕甘宁晋等地。
当时的生产形式是“官督民产”,设在当地的盐务站,根据各盐湖情况,下达年产盐任务,贷款给盐民进行生产。所产之盐,由盐务站以每吨12元购回,补口粮4至5斤。
1960年,经陕西省轻工业厅批准,在原盐务站基础上成立了“地方国营定边盐化厂”。
但因为技术不过关,化工生产不久就中断了,工厂仍以人工生产原盐为主。总共约有1500人,除了少数正式职工,大多数是生产队的社员,临时雇佣来制盐。
△盐场堡位于定边县西北,隔壁就是宁夏盐池县
直到1972年,盐化厂调入懂技术的四名大学生,才建成元明粉(硫酸钠)和精盐的生产线,结束了定边盐化厂没有化工产品的历史,但产量不多。
1976年,定边盐化厂建成了自己的办公楼、修配车间,同时也修建了子弟学校、医务所等,成为定边县的重要工业企业。
在盐化厂的带动下,盐场堡乡政府也办起了初级中学、供销社、银行营业所、乡医院等部门。随着改革开放东风的到来,小镇迎来了繁荣。
1984年,在陕西省石化局的支持下,定边盐化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所产精盐达到化工部颁发的标准。1985年,精盐年产量可达3000余吨,真正成为盐化工厂。
之后,又建立了一座年产元明粉1万吨的车间,元明粉是合成洗涤、玻璃、造纸、染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填补了陕西化工产品的一项空白。
△原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为盐化厂题名
1994年,国家进行税制改革,取消盐税,改为征收增值税。至此,延续了2000多年、最古老的税种“盐税”成为历史。
但这时候,和大多数地方国企一样,定边盐化厂遭遇了经营困难。
一方面,盐业勘察和开采技术发展,食盐不再是紧缺品,市场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一方面,池盐的提取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于海盐和井矿盐,没有竞争力。
随着盐业衰落,人口流失,曾经热闹的镇子,也逐渐变得冷清。
2011年,定边盐化厂并入延长石油集团,改为“延长石油定边盐化工有限公司”。当时,工厂有员工200多名,仍在1976年所建的两座办公楼里办公。
改组后,本来计划启动盐化工项目,但因为种种原因,2014年又停止了。
△定边七彩盐湖
2019年12月,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定边盐场成功入选,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定边盐场的发展规划:一是工业层面,提升盐湖综合利用,深度转化盐湖的镁、硝、盐资源。二是旅游层面,把盐场建设成为盐湖特色小镇、陕西疗养保健基地、红色传统教育基地。
定边县政府在盐场堡修建了“三五九旅打盐遗址”,树立起一座标志鲜明的纪念碑。而定边的七彩盐湖景观,被称为“上帝的调色盘”,在旅游者心中早有口碑。
2023年11月,定边县又与榆林旅投公司签订定边盐湖文旅康养小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如今,定边县的旅游宣传口号为:走三边、看花海、游千年盐湖、探塞上古堡。
池盐是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资源,集结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人工生产的技艺,更有历史文化的积淀,真要打造出来,的确是很好的旅游胜地。
让花马大池重现昔日荣光,我们一起期待。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