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永远地合上了双眼,离开了他挂心了一辈子的主席与人民。
当天上午,他的遗体便被送去了北京医院的太平间,由医生们细致地为他整理了遗容后,静静等候与总理关系匪浅的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不久,深受总理生前照顾爱戴的人民代表和站在他身边奋斗一生的战友同僚们都闻讯赶来,希望能送一送这位可敬的人。
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赫然在瞻仰人群的最前排,但是与周总理关系最好的毛主席却始终没有露面,仅是派人送来了一个花圈放在了遗像旁,以寄托哀思。
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会后,总理的亲侄女周秉德来到西花厅来看望自己的伯母邓颖超,希望伯母能注意身体,不要过分忧思。
同时周秉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伯母,伯父病重了这些日子,直到病危时毛主席来看望过吗?”
邓颖超轻叹一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并告诫小辈们:“以后外面有任何传言都不要相信。”
其中究竟有哪些隐情?毛主席为何没有前来探望而引得周秉德质疑呢?这段传言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在党与国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惺惺相惜。
二人年轻时一同为祖国事业付出了所有后,老年时又一同卧上了病榻,日复一日的失去生机。
但二人并不想分隔太远,于是都住在了中南海,两人的住处也不过一墙一路之隔。
这样的距离在我们健康的人看来不过咫尺,轻松便能越过,日日相见;但对两位病魔缠身的老人来说,这便是天涯。
毛主席每每想去看望总理的心愿却总是在摸着自己日渐无力的双腿后打消。
两人都有着满心满腹的话要诉说,生怕会自己带走来不及让老兄弟亲耳聆听,但是现实的鸿沟真的比印象中要深得多,跨越起来难如登天。
毛主席的病情逐步恶化,已经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吐字含糊,只有身边的秘书张玉凤能明白他的意思。
毛主席心痛自己的变化,却又无可奈何。
病魔便是如此无情冷血,随着时光的流逝,蚕食着主席仅剩的健康,语言障碍的情况日益严重,连含糊地说话也已经极其困难了。
主席无奈,只能拿过纸笔,将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让他人方便阅读沟通。
不料屋漏更兼逢连夜雨,主席的双腿无力日渐严重,只能靠别人搀扶着小心踱步,每迈出一步,后背几乎都沁透一层汗珠。
毛主席只能每天对着窗外瞭望,盼望着自己能有一点好转,周总理也能好转起来,能让两人跨越这条路,再见一面,将此生最后肺腑的话都倾诉给对方。
周总理的情况也并未多好,每每从昏迷中苏醒,率先问的都是主席的安危,与身边人确认了主席还安好才放心合上眼继续安睡,整个人渐渐失去往日光彩。
两人都想再见对方一面一起说说话,既然情况不允许,就只能都寄希望于两人都平安,谁都恐惧听到对方离世的噩耗。
噩耗传来痛心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确认了主席安好后,淡淡凝视着那道无法逾越的窗和路,饱含遗憾地合上了双眼,先主席一步离开了人世。
也许是两人的默契,前一天的主席,同样意外的毫无睡意,静卧着读了一夜的书。
第二天一早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急匆匆地赶到了主席的住处,将周总理刚刚病逝的消息告诉了值班的护理人员,想让大家小心主席的身体,慢慢的告诉他。
值班员左思右想,最后还是鼓不起勇气进去将这一消息和盘托出,便找了支铅笔,将这一消息写在了一张纸条上,放在了大厅的桌子上,希望主席的生活秘书孟锦云会找到纸条而将这一消息转告他。
果然不久,孟锦云听到了外面客厅有人走动,以为是有人送东西来,便想出去取一下。
不料一踏出门,便看到长桌上的纸条,上面的内容更让她震惊不已,但是为了不让主席受到惊吓,便赶紧捂住了嘴,将惊恐之情咽了下去,把纸条折了揣进口袋,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了病房。
为了主席不会发现异常,孟锦云悄悄拿起一本书遮住了脸,用表面的平静掩饰她内心情绪的翻涌奔腾:
此时主席的身体也已是虚弱不堪,一直记挂着要去看望周总理而有心无力,这个消息该怎么说出口才能让他少受伤害;若是为了一时安危瞒下来了,万一被不知情的人随口一说,后果更不堪设想。
正在犹豫之时,政治局送来了周总理的讣告,孟锦云赶紧将讣告收好,也在心中默默坚定了告诉主席的决心。
下午到了每天孟锦云给毛主席读报纸的时间,日常轻松地工作在今天却异常艰辛,因为紧张后背反复渗出薄汗。
当看到毛主席精神渐渐清醒之时,她便转用沉重的语气一字一顿地读到:“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早晨与世长辞…”
刚读到这里,孟锦云便看到毛主席猛地瞪大了双眼,仿佛挨了晴天霹雳一般无法接受,孟锦云更是心惊胆战,生怕主席会因惊恐过度病情恶化。
但静默了一会儿后,主席便缓慢地合上了双眼,眉头紧蹙,豆大的泪珠滚出了眼窝。
孟锦云压抑已久的感情如同被毛主席的热泪融化了禁锢,化作泪水奔涌而下,哆嗦着嘴唇读完了整份讣告,与毛主席哭成了两个泪人。
有心无力送老友
几日后,政治局将周总理的追悼会安排妥当,参会名单也已经准备就绪,合并悼词送去了毛主席的房间。
追悼会定在了1月15日下午,毛主席力排众议一定要参加。
医务人员们担心的不行,主席的身体岌岌可危,总理走了这一消息已经让主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再加上追悼会上的情绪波动极有可能让病情恶化,便提前准备了万全的抢救措施。
可惜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4日夜里,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的主席病情急转直下,已经开始呼吸困难无法站立了,孟锦云也是焦急万分,赶紧请示汪东兴毛主席是否还要参加。
汪东兴不能直接违抗主席的命令让他无需参加,只能在沉默良久后答允政治局暂时不发通知,先照顾主席的身体要紧。
张玉凤一直守着主席,心里憋着这个问题,良久也不敢问。
最后还是没能耐住性子,轻轻附在毛主席身边问道:“主席,您还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吗?”
毛主席无奈的抬起手,沉重的拍了拍自己的腿,强忍痛苦在喉咙挤出了句回答:“我实在走不动了啊。”
张玉凤和孟锦云瞬间泪流满面,既是心疼又是悲伤。
15日当天电视转播了总理的追悼会现场的新闻和画面,毛主席和陪护人员们一同看完了整期节目。
他目不转睛,大颗大颗的眼泪从脸颊滑落到脖颈,从未间断。
这泪水里是对周总理的深厚情谊,也是未能相见与送别的凄凉无奈。
家人疑云尽散去
追悼会结束后,周总理的亲侄女周秉德担心伯母邓颖超伤心过度加上操劳追悼会与葬礼的事情,身体会受不了,便赶紧前来看望。
到了西花厅,走进里堂,终于见到了憔悴的邓颖超。
虽说是念着亲情血脉,担心伯母的安危,但是心底里,周秉德和一众亲属们都存了个疑影想来亲自问问。
虽然这些亲属与周总理真正接触的时间不多,但是一直对他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有所耳闻。
两人共同为建设祖国的大业尽心尽力,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连病重的疗养医院都选得如此近,但主席却在总理的最后时刻分外“冷漠”,不仅完全不露面,连追悼会也只送了个花圈,人却从不曾到场。难道两人的关系已经分崩离析?
毛主席与周总理这段事更是会被大书特书,闹得亲属们自己也不敢完全肯定真相,便想来邓颖超这里寻个安心。
周秉德邓颖超两人刚坐下,寒暄了没几句便开始询问起周总理的病情和缘由。
邓颖超也耐心地描述起来:
“你们伯父也不是一天倒下的,他身患重病多年了,即使经过医生们的精心治疗,最终还是回天无术,没能挽回你们伯父的生命。
你伯父去世前,特意留下了嘱咐,让我们不要去责怪医生,他们确实尽了最大努力了,所以才走到了今天这局面,要记住我的话—伯父的病确实是没办法了。”
周秉德听完伯父患病的辛苦感到无比的心痛,但是她心中的疑云却也一定要寻个答案,于是便继续问道:
“那伯父病重的这些日子,毛主席来看望过吗?”
邓颖超一听到这个问题,望着周秉德急转严肃的面容,便明白了即使她已经叮嘱,传言还是在亲属间传开了,只得继续耐心解释:
“主席与你们伯父的交情,你们也都知道,几十年来一路风风雨雨,历经了无数坎坷和磨难,凝结了他们二人极其深厚的革命友谊。
你们伯父最后病到全无力气,整个身体已经瘦得脱了像,主席也同样如此,病情危急,需要静养。
如果勉强让他们见面,只怕对他们的身体与精神都会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即使主席万般想来看望你们伯父,也只会被中央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而劝阻,两人才造就了这样的遗憾。
所以以后外界任何传言都不要相信,就记得我说的话就好。”
见到邓颖超坚定的嘴角和眼中闪烁的泪花,周秉德也明白了自己与其他亲属的无知盲从有多可笑。
外人轻易的几句话永远不会粉碎两位老人深厚的情谊,作为至亲,他们更应该坚定地相信与尊重。
周秉德听罢,紧紧握住了邓颖超的手表示歉意,对这对饱经风霜的挚友心生敬佩。
9月9日,毛主席也与世长辞,全国都没入到一片悲伤的海洋之中。
其实谣言从来都止步于智者,无端的揣测只会让事实被埋没,让真理被蒙尘,让信任被蚕食。
周总理与毛主席这对“与其相见,不若思念”的老战友,让中国人民都品味到了这别样的温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