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丧葬制度。特别是中国古代,拥有着丰富的丧葬礼仪。并且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地位,规定了不同的埋葬制度和丧礼制度。越是地位高,家世显赫的人,越会重视身后事,往往采用厚葬的方式,来表示对死者的追思。因此在现今人们发掘的古代墓葬中,都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而古代帝王的陵墓,也自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至今为止,在我国地面上有迹可循、明确年代的帝王陵寝一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区。皇陵的基本结构都是由地面上的“封土”和地下安置灵柩的“地宫”组成。通常一座皇陵的修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往往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举全国之力来修建,因此可以想见其奢华程度。其中的明十三陵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对于它的挖掘考古工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1955年,历史学家郭沫若与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起草了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不久之后,这份报告被送到了领导人的手中。然而事实上,由于当时我国的考古挖掘技术还不够先进,贸然的对大型的皇家陵墓进行挖掘还面临着许多的技术难题,可能造成对文物的破坏。因此,这份报告遭到了考古界许多人的反对。然而最终,郭沫若的这份申请报告依然被通过了。
因此郭沫若就带着考古队,开始了对明长陵的挖掘工作。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也是明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处陵寝。不管是在建筑用料还是在施工的精密程度上,都是非常考究的。但是郭沫若所带领的考古队,在进行了一年的考察工作之后,仍然没有找到明长陵的地宫入口。于是,就有人建议放弃对长陵的挖掘。而当时在挖掘明长陵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失修,明定陵出现了一处塌陷。在不知道皇陵内状况的情况之下,郭沫若依然将目光转向了明定陵,坚持要对明定陵进行挖掘。
然而,对于明定陵的挖掘,无疑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失误。虽说在对明定陵的挖掘中,出土了许多的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一顶万历皇帝的金冠。然而令郭沫若和他的考古团队没有想到的是,许多文物在出土之后,由于接触到空气而迅速被氧化,许多珍贵的字画、书籍、以及丝织品还没有来得及保存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迅速毁坏。这无疑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的失误,而这次考古挖掘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郭沫若也因此成为了“千古罪人”。
郭沫若在中国文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在历史学以及古文字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然而对于考古方面,也确实存在着许多重大的错误,造成了许多的损失。而既然如此,明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贸然的对皇陵进行挖掘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并且还有考古界的诸多人的反对,郭沫若为何还坚持要对明皇陵进行挖掘呢?对此专家表示:看看郭沫若的祖上是谁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而对于郭子兴,想必大家也都比较的了解。他是后来朱元璋能够在元末的群雄中崛起的关键人物。郭子兴在濠州领导起义的时候,朱元璋还来投奔过他。郭子兴看朱元璋相貌不凡,于是就将他收入帐下,朱元璋就开始追随郭子兴出战,屡立战功。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孝慈高皇后。可以说,郭子兴不仅是朱元璋的领导,还是他的岳父。因此在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大部分的势力。也正是借助这一力量,朱元璋才得以脱颖。
然而,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并没有善待他的儿子。除了大儿子战死之外,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都被朱元璋以谋逆之罪所杀。不仅如此,还下令将郭家势力全部铲除。然而最后却遗漏下了一人,那就是郭子兴的小妾李氏的儿子——郭老舍。朱元璋在得知之后,想要将其铲除,被马皇后知道了。于是马皇后赶忙向朱元璋求请,称自己受过郭家的养育之恩,恳求朱元璋放郭老舍一条生路,最终郭老舍才免于一死。
而郭沫若则曾经多次称自己的祖上,是郭子兴的后人郭老舍。也正是因为自己与郭子兴之间的这样一层关系,才得以让郭沫若如此地执着于明定陵的挖掘。也许在他人看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考古挖掘的工作,而对他来说却有着莫大的意义,是为了更加地了解自己先祖的那段历史,也是他“寻根问祖”的一种方式。因此专家才说,看看郭沫若家的族谱就知晓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