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果夫妻一方出轨,我们通常会说:另一方被戴“绿帽子”了。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中,绿色似乎成了一种低贱的颜色。人们的日常穿搭,也往往避免穿绿色的服饰。
但不知你有没有好奇过,“戴绿帽子等于出轨”这个说法,究竟是从何时出现的呢?
第一顶“绿帽子”
史书记载,第一位戴“绿帽子”的人,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在西汉时期,有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公主:汉文帝刘恒的长女——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在朝中地位颇高,尽管已有丈夫,却以荒淫闻名。她的丈夫陈午心有怨言,却也无可奈何,只得默认馆陶公主的种种荒淫行为。
馆陶公主的宫中,有一位名叫董偃的男宠,打13岁便进宫跟了馆陶公主。五年后,馆陶公主的权势愈加膨胀,董偃也长大成人,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
馆陶公主十分喜爱董偃,喜爱到什么地步呢?不光出门的时候要带着他,甚至还给他立了一个很是“奇葩”的规矩:
每天的花销只要不超过100金、1000匹绢,便用不着向宫里禀报,也不必告诉自己。
要知道,董偃毕竟还是个下人,怎能拥有这般待遇!
此外,两人的不正当关系也弄得人尽皆知,满城风雨。
对于这些,尽管馆陶公主的丈夫不敢言语,但汉武帝刘彻的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一个下人,怎么就能获得这般待遇?出于好奇,也出于防范,汉武帝打算亲自前往馆陶公主的宫中,好一探究竟。
这天,汉武帝不带仆从,只身一人来到了馆陶公主的宫中。进宫后,他与馆陶公主寒暄一番,便提出要亲眼看一看最近声名鹊起的董偃。
馆陶公主也不掩饰,当即便把董偃叫了出来。汉武帝一看,便笑出了声。
原来,董偃对汉武帝的到来和召见早有准备,早早换上了下人的衣服,还在头上系了一条绿色的头巾。
汉武帝一看,觉得十分滑稽好笑,也放下了对董偃的担忧。随后,汉武帝吩咐宫中其他下人,让他们给董偃准备一套像样的衣服。
董偃大喜,但馆陶公主的丈夫,可就有苦说不出了。毕竟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汉武帝默认了馆陶公主和董偃的关系,自己这个驸马,也就名存实亡了。
在这之后,“绿帽子”也就跟“出轨”挂上了钩。只不过在这最初的版本里,“绿帽子”并不是被出轨者戴的,而是“小三”。
说到这,新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董偃要显示自己的地位低下,就选择了绿色的帽子呢?
为什么是“绿”帽子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衣服的颜色可不是能随便选的。
如果你是个清朝平民,某天心血来潮,穿着自己喜欢的明黄色衣服出门逛街,那不但能收获相当高的回头率,“砍头率”也能达到100%。
由于物资的匮乏,古代没有多少染料可用。衣服的颜色,就成了一种封建社会区分阶级的重要手段。
董偃选择的绿色,实际上是一种“卑贱之人”的象征。
在唐朝时期,颜色的尊卑等级进一步细化。
唐朝学士孔颖达将颜色分为了两大类:“正色”和“间色”。其中,黑、白、黄、赤、青为“正色”,而红、绿、紫、碧、骝黄为“间色”。
唐朝统治者认为,“正色”是天地间的颜色,代表尊贵;而“间色”就比较“杂乱”,是低贱的象征。
这种“正色”和“间色”的区分,在我国影响非常深远。以至于到了民国建国之初,民国政府还用了五大“正色”共同组成的“五色旗”作为国旗,象征民族共和。
在古代的许多典籍中,也都有关于绿头巾的记载。
比如唐朝的贞元年间,有一本名为《封氏见闻录》的书中写道:如果地方官吏需要对犯人进行侮辱性质的惩罚,就会命令他戴上绿色的头巾。
不光如此,到了元朝时期,绿色这种颜色,还被赋予了更加浓厚的侮辱意味,也开始跟男女之事挂上了钩。
《元章礼》规定,“凡女子为娼妓者,家中丈夫与男性亲属必须佩戴绿色头巾”,从这时候开始,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绿帽子”的含义。
到了明朝,这种制度就沿袭了下来。“绿帽子”,成为了一种社会层面的侮辱性衣着。
在民间,人们也会将出轨的女子比作娼妓,认为她们与娼妓一样低贱。而对于她的丈夫,人们则会说他“戴了绿帽子”,意思就是他成了娼妓的丈夫。
“绿帽子等于被出轨”这个说法,也就这样定了型。
此外绿帽子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延伸到了“绿帽龟”的地步。
古代的文人们有时还会以“乌龟”代指被“戴绿帽子”的男子。因为乌龟头绿,且缩头缩脑,“绿帽龟”的说法也一直流传至今。
到现在,“绿帽子”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一种意象,人们在调侃之余,也饱含着对婚姻、爱情忠诚度的思考。
结语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被戴了“绿帽子”,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现代社会,人不分三六九等,职业也没有了高低贵贱。“绿帽子”,也仅作为一种对婚姻中背叛行为的调侃用词,口口相传。
但调侃归调侃,在各种社会新闻里,因为“绿帽子”而引发的悲剧并不算少。个人对婚姻的不忠诚,也常常导致一系列家破人亡悲剧的发生。
在婚姻中保持忠诚,是最基本的义务。用“绿帽子”这个词来开玩笑时,也要注意把握分寸,避免伤害他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