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挥淮海战役,比许世友更能打,周恩来却力阻他入选十大元帅!
粟裕大将成长的道路,与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曲折走向胜利的光荣历程息息相关。他从“八一”南昌起义中的战士逐级成长为我军威震敌胆的高级将领、享誉中外的军事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
淮海战役中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颇有点类似于1935年会师后的第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一方是兵强马壮,一方差不多“只剩了个骨架子”(朱德的原话)。可是粟裕不是张国焘,不是野心家,不会搞以众欺少、倚强凌弱那一套。他主动提出接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指挥。粟裕从不图名,他只务实,只要他的战略意图、战役方案能被中央军委采纳,就是最大的成功。
1948年11月6日晚,淮海战役打响第一枪,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我参战的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激烈作战,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这场战役之后,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十大将军之首,几乎全部得意于他的军功。但拥有如此卓著军功的粟裕为何没能成为“元帅”?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
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致函,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周恩来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可以说是一个例子。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粟裕也因此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元帅军衔再次失之交臂。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粟裕的一生是谦虚谨慎的一生,又是实事求是的一生。他光明磊落的性格促使他不媚上,不迎合,不讲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他的坎坷命运是一个正直的人生活在矛盾复杂的中国的必然结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