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我在某个社交平台上瞧见了一则爆料,有一位年薪达到 75 万的字节员工阐述了他对于 985、211 大学生的见解。这位员工的言论引发了我的思索,促使我想要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的探究。
身为一个在职场中历经多年风雨的 “老江湖”,对于此类现象我是再清楚不过了。985、211 大学生向来是企业眼中的 “抢手货”,这算不上什么新奇之事。然而,他们为何如此备受青睐?难道仅仅是凭借学历的光环吗?
坦白讲,这背后潜藏着一个颇为残酷的事实:企业倾向于选择 985、211 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更易于被 “管控”。
细想一下,这些高校的学生自小就在激烈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他们习惯了高压的环境,对于挑战和困难有着几近痴迷的追求。这种特性在工作场所中简直就是标准的 “打工样板”。
有趣的是,这些学生常常自带一种 “绩优主义思维”。他们总是期望做到极致,哪怕是最为简单的任务也要完成得毫无瑕疵。这种心态在工作中就演变成了 “无需画大饼,自己就能给自己施加压力” 的怪异现象。
说白了,企业压根无需耗费过多精力去管理这类员工。只要将工作任务压在他们身上,他们便会自觉主动地加班加点,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不正是老板们心心念念的员工类型吗?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工作状态背后,实际上暗藏着极大的风险。这些优秀的学生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压榨的怪圈之中。他们习惯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却忽略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更为糟糕的是,这种工作方式极易致使整个团队陷入内卷的困境。大家都拼命苦干,唯恐落在他人之后。最终的结果是,工作强度持续攀升,但个人的收益却并未随之相应增长。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映射出了我们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们过度注重竞争和排名,却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工作生活平衡意识的培养。
这就导致许多优秀的学生踏入职场后,尽管能力超群,却不晓得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在工作中探寻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实际上,真正出色的员工不应仅仅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器。他们应当能够独立思考,具备自身的判断力,知晓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寻得平衡。这才是企业长远发展所渴求的人才。
对于那些刚刚踏入职场的 985、211 毕业生,我想要说的是:你们的能力与潜力毋庸置疑,但请牢记,你们首先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公司的附庸。
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呵护好自己,方能在职场之路上行稳致远。
对于企业而言,单纯依靠员工的自我驱动力是难以为继的。真正明智的管理者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创新,尊重个人价值,而非一味地索取员工的剩余价值。
职场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并非是谁跑得最快,而是谁能够坚持到最后。期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身的节奏,在这场漫长的征程中,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畅享人生。
祝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