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在美联储降息后,很多人关心国内的利率会不会也跟着下降,9月的LPR现在把答案给了出来。
利率依然稳定,降息并没有发生。
1
9月20号最新一期的LPR报价1年期是3.35%,5年期以上是3.85%。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我在上篇文章的结尾和留言区也讲过,中国央行有自己的节奏,美联储降息是打开了我们降息被掣肘的空间,但不代表马上就要跟着降息。
我们的降息怎么说呢,就像一道法式大餐,前菜先要来一大堆,然后才能看到主食。
先是配套的吹风宣传在各大财经媒体上露个脸,接着是前置一系列政策的放出,比如存款利率的下降或者准备金利率的下降。
宇宙大行去年8431 亿元的收入,息差收入就有6500多亿,降息相当于直接从银行嘴里抢。
不先把银行的成本降低,直接降息银行怕是受不了。
所以施法前摇一定会存在,接下来存款或准备金利率的继续下降,必然会成为降息的马前卒先去打一波头阵。
有意思的是还看到一种说法,说是央行不马上跟进降息,是不想让别人觉得堂堂全球第二大国有依随美联储的感觉。
“哪有我们央行跟着你美联储马首是瞻的道理”。
当然,这只是个别网友调侃笑话而已,大家看看就好。
美联储现在在舆论中的处境挺有意思,基本属于老鼠钻风向两面挨骂,加息得罪人降息还是得罪人。
美国通过美元加息,是对全世界财富实施了无情的“收割”。
美国通过美元降息,是美元霸权又要把“祸水”引向全球。
总之加和降都是罪。
其实这没辙,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这是必然会带来的“副作用”。
美国倒不避讳这一点,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财长约翰·康纳利在十国集团会议上对其他各国财长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作为“世界货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自然首要目标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而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这一点上,既是美国的盟友也不在其中。
所以说这些没用,要么脱离美元体系,要么练好内功自己用本国货币取而代之,不然都是打鸡血的白扯。
还是看下降息后具体的影响。
大家关心美联储降息,无非是关心接下来连锁反应带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如楼市会不会被美联储降息后回流的热钱拉一下,央行未来的降息会不会加速为楼市筑底。
首先大洋那边的降息,是会让“部分”热钱回流,注意是部分,毕竟中美利差摆在那里,资金硬躺在美国吃息都比这边赚的多。
但美联储有自己的考虑,这次的降息本身就是应对经济下行衰退的一种打提前量的操作,目的是让更多的资金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关键的是还能减轻美国自己的债务压力。
但就是这不多的回流资金,大概率也不会光临中国楼市。
在面临总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速、宏观杠杆率接近300%、房地产下行周期可能才刚开始的楼市,回流资金也不是填坑的冤大头。
商业地产倒是可以倒腾一手,就像之前的美国降息周期中的资本一样,进场中国都是拿的商业地产,什么物流中心产业园之类的。
这次也不例外。
比如早在8月份美国黑石集团就通过股权交易,拿下了佛山乐平、天津宁河、成都新津及佛山芦苞4个仓储物流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主体。
这次降息后类似操作,绝对会复现,且数量还会上涨。
人家要的是长久稳定的健康收益,而不是到住宅市场里去参与一场赌博。
日本所谓失去的20年中,美联储降息了3次,结果日本该失去还在失去(单指楼市),所以住宅市场沾不上美联储的光。
至于中国跟进的降息,大概率影响会维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为限制已经越来越多。
准备金和存款利率不是能无限制下降的,所以银行手里的牌已经不算多了,怎么着还得给未来留着点。
跟进降息的威力注定没那么大的威力。
其实回顾最近这两三年,降息降准加国债还有一堆宽松货币的工具轮番拿出来使用,结果呢?
结果就是货币的使用成本已经较低了,可整个市场貌似就是没有很大的借钱热情。
就像我上篇文章讲的,我们目前缺的不是货币,而是流动性。
货币我们有的是,但是货币的流量却上不来。
要么是堆积在银行里,要么压在国债的市场里,总之淤积成了问题,央行的水龙头再怎么开,也就是在在家门口浇出了一个水潭。
往下流的实在太少。
原因还是在货币的使用成本和未来的收益之间的利差问题。
2
简单理解,降息就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松开货币脖子上的那根枷锁,鼓励更多的货币冲出去,冲进实体经济以及金融活动中去。
具体讲就是降低了借贷成本,使得企业和个人更愿意借款进行投资或消费。
用楼市举例。
刺激楼市的政策之一就是降低5年期LPR,因为房贷利率的下降直接降低了购房人负债压力,可以间接增加购房需求的产生。
现在假设因为利率降低你决定买房了,几百万的房贷从银行流向房企,接着可能会成为供应商的结账款,或者是员工的工资,其他债权人的还款,当然也可能成为下次土拍的土地出让金的几百万分之一。
流通中的钱,开始变多了。
而反之加息则是相当于收紧了货币脖子上的枷锁,这时不再鼓励冲出去了,而是把要把部分货币关起来,减少那些还在外面横冲直撞的货币数量。
还用楼市举例,房贷利率一路拉升到6.2%,本来你今年计划要买房,可现在的利率让你觉得利息太贵,于是买房计划决定推迟暂缓。
你不买房了也就不再申请按揭贷款,一笔可能几百万的贷款还没“出生”就被你停止买房的想法,扼杀在了银行账户上。
那么前面提及到的,什么房企供应商债权人乃至地方卖地的收入,也就一分钱的光都别想沾上。
流通中的钱,变少了。
当然加息和降息影响的绝对不止是楼市,企业的投资扩产,金融市场的起伏和波动,个体的消费和内需,全都和这些息息相关。
这么说吧,利率相当于货币的租金,加息的情况下100元你租用一年是105元,而降息的话100元你租用一年可能就只有102元。
在降息的情况下,节省下的这3元利息,可能就是经济活动所多产生出来的利润,也可能是债务人能省下来的开支。
而不管是多出的利润还是省下的开支,都代表着更多的钱“可能”会更多的参与到经济活动的流通中去。
企业多出来的利润,可能会加员工的工资(估计可能性较小),也可能是投资扩产占领更大市场,总之这多出来的利润,马上会分流到更多地方。
同理节省下的利息开支,也同样会分流到其他经济活动中去,房贷一个月少了500元,带家人多下一顿馆子这没问题吧?
前阵子存量房贷利率降低,给内需消费让路的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效果很有限)。
当然,以上只是在理论状态下的降息政策的对经济环境可能产生的最佳反应,而实际中当降息发生之后,不见得就会让货币的流通量出现相对应的上升。
因为这牵扯一个收益和债务的问题。
在降息的环境下,的确是货币的“租金”在降低,但再低的租金,也要考虑回报率和收益。
比如说企业或者更广义的一点的咱们叫资本,降息的确可以让他们有更多投资和获利的可能,但前提是更多的投资,必须是在未来“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不是你利率便宜了我就一定要加码投资,资本不光看的是便宜的货币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未来是不是有更高的收益。
简单说就是,资本不是只图着你现在身价便宜,而是要考虑未来是会不会变的更“更金贵”。
不然只考虑降息,到头来,没有盈利的投资或者资产,都只是一堆利息较低的债务罢了。
还是用我经常讲的楼市来举例,一个房子从100万降到了80万,就一定有人买吗?
不是。
如果这个房子未来产生不了增值,甚至出租的回报率都可能低的吓人,那么这个降价就无法获得“购买力”的青睐。
所以想让降息出现该有的对经济的刺激效果,那么第一个前提就是市场可以提供相对应的回报率。
这种回报率不仅能抓住在美联储降息后流入的热钱,还要能抓住央行降息后的人民币。
但是这又绕回去了,市场的回报率谁给?
3
还是居民的消费和支出,这一点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实体经济都是一样的。
但就我们目前的10年期国债利率来看,起码当前大家信心是相当不足的,不然不会在央行三番五次发声要打压债市的前提下,依然一窝蜂的往里面钻。
资本宁愿吃国债的利息,都不愿意去市场内搏一搏,很明显资本认为居民的消费和支出没办法给出一个能对得起风险的回报率。
基于这种情况,资本既没信心也没勇气。
那不钻国债市场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但就有可能要面临亏钱,因为市场有些过于“疲软”。
这一点其实从其他方面得到侧面证明,比如今年多所高校2025硕士研究生决定继续扩招。
为什么要扩招?
因为需要延迟劳动力走入市场的时间,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让象牙塔再充当一波,就业需求和岗位数量之间供需失衡的“缓冲垫”。
因为当下的市场回报率让企业没有扩张投资的冲动,甚至本身业务可能要小有萎缩,所以自然就无法提供不了这么多岗位,就这么简单。
一个流水线,之前要10个人参与生产打包和杂七杂八的工作,每天生产100个商品(也可能是服务)。
这时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扩张投资再加一条流水线就又产生了10个工作岗位。
但如果现状是,当前的商品滞销堆积如山,那流水线只能决定降速,每天只生产40个商品,10个人的用工量自然也就削减成了5个。
非但没有增加投资创造岗位,反而缩减本身的岗位数量。
关于这一点在英国政治喜剧《是,首相》里,延迟毕业和扩招有一段很经典也很搞笑的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至于个体的话,降息的确是减少了之前的债务支出,比如房贷之类的大头债务,但如果在未来收入预期不明朗的前提下,这点降息大概率只会成为个体化债的的又一次小胜利。
这就又回到我经常讲的杠杆率问题,在居民端的杠杆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是无法提供更多的消费能力或者叫可支配收入来对冲资本的投资的。
资本的投资需要回报,这些回报既为居民的消费,这种消费可以是商品,可以是服务,总之你投资生产什么,居民就花钱消费什么。
居民的消费让资本或者叫企业的投资有了回报,企业有了回报又会扩展加码投资力度,从而增加就业的岗位和个体收入。
注意,这里的加码不止增加本企业的投资范围和力度,还有更多的购买其他企业的商品和服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开一个餐厅赚钱了,扩张第二个,雇佣新员工那都是基本不需要多说,是不是还要买新的桌椅板凳,租赁新的营业场所,购买新的厨卫设备?采购新的装修建材?
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农业等等等,全都一样。
环环相扣,一潭水都活了。
这就是一种较为良性的循环。
可居民端如果负债压力较大且收入增速缓慢,那么降息的政策,就很难引资本的心动。
因为降息大概率只会让居民减轻一点点负债的压力,并不会增加其收入,所以居民依然还要困在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漩涡里。
处于这个漩涡中,居民很难爆发出可以撑住资本端投资所出现的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降息就会显的有一种无力感,就像我们常说的流动性陷阱一样。
利息已经很低了,但货币的流通总是无尽人意,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断下降利率的政策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
利息很低,但没人站出来借钱。
因为企业或者加资本这边清楚,这种低息看似宽松的环境下,并不会带来较好的回报,甚至可能蚀本。
债务也分好债务和坏债务。
好的债务是借钱买聚宝盆,未来可以钱生钱利滚利。
而坏的债务则是借钱给自己挖坑,那点低息的诱惑,不过就是让自己掉进坑里的催化剂。
注意,这里不仅指的是未来国内降息的资金,也包括那些因为美联储降息而回流的热钱,虽然回流的力度大概率会较为“保守”但起码在追求利益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不见兔子不撒鹰,没回报的事情是不会砸钱下去做的。
资本,不是来做慈善的,不要以为钱多了就一定会流入当前经济状况下最需要流入的地方。
没有回报,无利可图,降息也无能为力。
4
当下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想让盈利受阻的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还想让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放缓的个体增加消费。
多少有一些强人所难。
在这种情况下,降息作用只会相当有限。
未来财政政策一定会出来配合打边鼓,但应该还是过去的老路数,主要就是修一修建一建,在迷恋涓滴效应的路上,用各种形式的“以工代赈”的方式继续走下去。
还是绕不开我经常提的分配,这个环节不更新优化的话,降息政策恐怕很难有“较大”的作为。
我们接下来面对的可能是一场,有那么“一点点难度”的经济攻坚战。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