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华夏影响力、南方影响力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特殊时刻,各地各界精英都希望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敬意。请听来自广西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先生的国庆祝福语——
事迹报道——
作者|侯 军
编辑|李寒江
我与潘常欢相识于九十年代中期的深圳,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遇到兴趣相近、秉性相同的人,殊为不易,因而特别珍惜。我们当初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相识的,我已记不清了。但是,那种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感觉,却依然记忆犹新。初次见面,潘常欢就向我发出邀请,我也当即应允,随即专程跑到他家去看画——这种“初见即登门”的情形,现在回忆起来,平生也没有几次。
在常欢家,看的是他“新鲜出炉”的一批荷花,当然聊的话题,也主要围绕荷花展开。他一张张展示着自己的新作,对每一张都简明扼要地点评几句。我渐次领悟了他的艺术志趣和美学追求,也感受到他在绘画技法上所达致的深度。简而言之,他的荷花,构图上善于采用“特写镜头”,一朵荷花,一根花茎、一片花瓣乃至一个花蕊,皆可以刻画得细腻入微,而其他部分则大笔写意,水墨烘染,色彩则淡雅清脱,意在营造出氤氲之氛围,使画面浮现出淡淡的诗意。这种风格的画荷作品,我还是首次见到。
可巧,当时深圳摄影家张之先刚刚举办了一个荷花摄影展,我应邀为其画展图录作序,对荷花也算是有一点“现趸现卖”的研究,尤其是对莲与佛教、莲与文人、莲与中国文化等问题,略有感悟,这就使我与常欢兄的对话有了一定理论深度。一日之晤,彼此都感到有所收获。这样的对话,其实在彼时的深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互相引为知己,也就水到渠成。
我慢慢了解到,常欢兄来深圳之前,他表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都已经声名远播。如:《歌催月圆》(中国美术馆收藏)、《春到仫佬乡》《启蒙记忆》等等佳作,至今还历久弥新。早在1990年他作为广西工笔画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带着“广西民族风情工笔画”来到深圳博物馆(老馆)展出,他第一次踏入特区的这片热土。常欢兄告诉我,当时他被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快节奏和干事创业的氛围深深感染到了。特别是市委门前的“拓荒牛”,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画展结束回到广西,他立刻创作了《地平线消失》——画面主体是辉煌的朝阳,如潮的牛群盖地而来,地平线消失了,呼之欲出的是喷薄向上的生机和一往无前的气势。常欢这是借牛来表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1992年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画展”后,他放下画展带来的所有荣誉和事业发展的一片坦途,悄然离开广西……
来到深圳后,离开了熟悉的艺术土壤,常欢曾一度迷茫。所幸常欢兄对艺术的追求足够执着,很快找到了与快节奏的深圳形成强烈反差的题材——宁静而祥和的荷花。于是,他深居简出,苦苦修炼,专攻荷花,希望能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画荷风格。
过不多久,常欢兄在深圳宝安文化馆举办以荷花为主题的个人画展,邀我参加开幕式,我欣然前往。本来只想看画,没想发言,孰料常欢兄“突然袭击”,点名让我上台说几句。我全然没有思想准备,仓促之间,灵机一动,我就把那天在他家里观画与他的对话内容,现搬一些过来,比如,对中国画史上的几位画荷高手,进行了一番横向比较,从张大千到齐白石再到晚年的周思聪,论列其异同,品评其特色,最后,再归结到潘常欢之荷,就其独特画风与艺术水准而言,堪与这些画荷名家比肩而立也并不逊色。画展上的即兴发言,原本就是为朋友捧场的。或许是因为我的褒扬之语并非泛泛,而是言之有物又有理,故而现场效果不错,赢得了满场掌声,常欢兄更是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潘常欢退休后定居桂林,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借助微信,一直保持着联系。确切地说,是我时常为展览的事情求助于常欢兄——2016年,我妻子李瑾举办《我拓我家》天津展,我给常欢兄寄去两张比较“棘手”的拓片:一张石头,一张筷子笼。以传统拓艺视之,这些都是“异物”,不好配画。但潘常欢不愧是创意高手,配的两张作品令我拍案叫绝:那块顽石被他配上一个红木托垫,旁边添上一盆水仙,题名《仙石图》,顿显高雅之气;筷子笼是个砖雕,朱拓出一丛花卉和上方“九世同居”四字,常欢兄巧妙地借用其形,将筷子笼拓片“改造”成一面徽式民居的白墙,前有水塘,绿树掩映的水面上,飘浮着片片荷叶,倒映着房舍树木,真是一副诗意小品。这两幅作品在展会上广受赞誉。展会结束后,我把那幅“筷子笼”携归京城,一直挂在我的书房门口,每日里目接神遇,总会令我会心一笑。
2020年,我退休后定居北京。深圳的朋友们为我的公众号《寄荃堂》上线三周年筹办《好风相从》纪念展,潘常欢从网上看到这一消息,立即将一幅圆光寄到了深圳,画的是他拿手的荷花,画面上暖意融融,亲切平和,题为《一堂和气》。记得这幅画刚刚上线预展,就被大名鼎鼎的《新民晚报·夜光杯》相中,拿去发表了,可见其艺术感染力。2022年,《好风相从》五周年纪念展移师福建德化,常欢兄再次出手鼎助,以一幅《暗香》参展——画面上一只梅瓶插着一枝红梅,构成画面主体。而他的别出心裁之处,是在梅瓶旁边精心添画了一本《雪霁》(我寄给他的散文集)的封面。常欢兄不仅把陈浩先生题写的书名仿得神似,还把封面上王炜先生刻的木刻肖像,也画得惟妙惟肖。虽笔墨寥寥,却画出了黑白木刻的特殊质感。这种摹画传神的本事,让我由衷地钦佩!
近几年,潘常欢归隐于桂林山水间,偶尔看到他在微信上晒出几幅新作,却很少再见到荷花了。我曾暗忖:这位老兄换了生活环境,会不会又像当年初到深圳时那样,又要改变“画路”呢?果不其然,我在他的微信上,看到越来越多的仫佬族的靓仔靓妹,方知他又给自己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路向——为仫佬族重新设计民族服饰……同时,他以兼工带写的手法创作了一批展现新时代仫佬族风采的作品《吉祥仫佬》《春光》《金色的梦》,令人眼前一亮。
作为仫佬族第一代进京求学的美术大学生,第一个两度进京举办个人画展的仫佬族画家,潘常欢以花甲之年重回故土,舍轻车熟路而另辟新途,以自己的艺术回报养育自己的热土,感恩自己生命所系的民族,如此选择,何其难得——一个人,感恩于自己之所来处,笃志于回报家乡的山林草泽,其格自高,其心自诚,其艺必精,其事必成。常欢兄做出这样的艺术抉择,与其说是现实的需要,毋宁说是内心的引导,是一个半生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山故土所表达的一片深情,是对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溯源与重塑——如今,由他设计的仫佬族男女服饰,经其家乡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定,已被正式确认为代表仫佬族形象的官版服饰。一个艺术家,能得到来自家乡父老的如此肯定与嘉许,可谓此心安矣,此愿酬矣,此情定矣!
个人简介——
潘常欢
1958年8月生于广西罗城。
仫佬族艺术家,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广西工笔画学会顾问。
1987年,国画《第一次来信》入选“建军65周年全国美展”;1989年,国画《漓江月》入选“首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1989年,国画《歌催月圆》、壁画《浩气磅礴》两件作品同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2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4年8月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民族文化宫等艺术机构收藏;艺术成就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作品欣赏——
上图:《春到仫佬乡》75x55㎝(1984)
上图:《启蒙记忆》85x82㎝(1987)
上图:《歌催月圆》95x80cm(1989)
上图:《你好!深圳》89x72cm)1999)
上图:《地平线消失》73x78cm(1990)
上图:《第一次来信》94x94cm(1997)
上图:《吉祥仫佬》180x97cm(2021)
上图:《春光》182x142cm(2021)
上图:《月夕》77x99cm(1991)
上图:《映月》68x68cm(2008)
上图:《映日》68x68cm(2008)
上图:《暗香》136x204cm(2015)
上图:《梦回大唐》136x204cm 2015
上图:《听雨》68x68cm(2006)
上图:《漓江月》64x53cm(1989)
上图:《月是故乡明》96x180cm(2024)
作者简介——
侯军,著名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