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果和速度都远超想象,我们这就向总部汇报好消息,尽快重启银行融资模式。”得知拿到26.4亿元最高限额贷款资金的批复,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倍感欣喜。

公司系该集团在中国成立的首个独资电池包生产工厂,其负责建设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项目”总投资13亿元,由总部集团全额出资。

“电池包项目要扩大投资,公司内部正在研讨融资方式,听说已经对接过好几家银行了……”接到管委会的电话,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全员跃跃欲试。“如果能拿下这个项目,这可是打开合作局面的好机会。既然同业接洽后没能达成合作,看样子项目是有些难度的,咱们别太乐观,要做好充分准备。”说干就干,支行快速梳理可行方案主动拜访。

“项目总投资由最初的13亿元增长到33亿元,打算通过银行融资的方式解决超出预算的这部分。起初,我们很有信心,觉得融资肯定不是难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接触了几家银行都没有给出太满意的方案。也许是我们过于乐观了,所以暂时不考虑银行渠道了,我们准备直接让总部集团追加投资了”。零部件负责人淡淡地表示。

“能具体介绍一下项目情况吗?我们在服务制造业企业方面有比较完备的产品体系,也服务了不少大型客户,看看我们能为公司做些什么?”支行团队不愿就此放弃。

“既然对行业不陌生,想必你们也知道,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因此我们新增20亿元全力确保研发。只可惜目前了解到的银行传统项目评估都无法保证能通过审批,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只能寻求股东来解决了”。零部件负责人无奈地说道。

“给我们些时间,难题未必无解,或许我们能找到破题思路!”揣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团队回到支行正式组建起项目攻坚团队。面对巨额研发支出投资的论证,团队成员线上线下多渠道搜集大众集团的研发方向,仅参阅专业文献就多达50篇。同时,依靠内部联动,通过牵头行联系到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头部电池生产企业,获得相关研发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此外,邀请授信评估专家共同走访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智库平台——车百智库汽车产业研究院,详细了解汽车行业研发费用国际通用惯例,走访IBMS电池管理企业生产线,进一步论证研发投入对电池包的升级效能。

“这几天,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走访调研,结合公司提供的产能规划,论证出研发投入至少需要20亿元以上。我们对研判结果很有把握,也有十足的信心能够拿下这个项目。”在详实数据的支撑下,攻坚团队立即拨通了公司负责人的电话,支行的坚定也给公司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最终,在扎实的调查研究下,该项目成功获批。(本报记者: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