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呈现的东极岛救人的渔民名单

去影院看了《里斯本丸沉没》,后劲很大。感觉需要看些、听些什么情绪上很对立的东西来缓一缓。其实看电影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课,也了解了历史背景,和片中的大致内容,也预计会很感动。看的时候,的确好几个场景流泪,但总体感觉还是跟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第一个不一样,就是这部电影中,中国渔民救助落水英国战俘的场面,并不是电影的中心思想,而只是整个故事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后半段的高潮部分和前半段对船沉和战俘自救的部分并重;第二个不一样,就是片中并没有刻意的营造高潮,让幸存者感谢中国人民伟大,或者痛斥日本人凶残,而只是各方代表在回忆,讲他们的感想,镜头语言很克制,在某个片段自然而然的感动人。如果以某一个通行的标准来审视,这个电影似乎没有那么主旋律。但我相信在场观众没有不动容的,打动我的,往往是一个简单的瞬间,比如说遇难战俘弟弟的后代,拿出伯父当年写给5岁弟弟的信,让他照顾好母亲;(在片中,正在采访的方励导演本人也克制不住,暂停了访问,去屋外抽烟缓解心情);比如说94岁东极岛渔民林阿根,提到当年救人,虽然他的口音听不懂,但是他流露出简单淳朴的笑容,就足以让人动容。

这就是说,这个电影核心要展现的,是作为“人”的真情实感。幸存的英军回忆长官、战友,他们面对死亡,有的优雅赴死,有的绝望挣扎,还有的共同唱起歌曲。遇难者或幸存者家属回忆父亲、爷爷,他们可能幼年失怙,对长辈充满了思念,有的面对长辈回国后的反常行为感到不解。中国救人者回忆把英军藏在山洞、给他们送饭的经历,并没有看作什么了不起的举动,而是作为渔民的一种本能,他们聊起当年的经历甚至手舞足蹈,但其实他们面对的危险甚至是屠村。作为情节的纽带,出镜的方励导演,如何以陌生的异国身份,获得受访者的信任。这个历史事件,从故事本身吸引他,到让他倾家荡产的投入拍摄纪录片、搜寻沉船,投放整版报纸广告征集线索,邀请遇难者亲属来东极岛祭奠,在电影素材足够的情况下为了完成家属的心愿还继续采访,其实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共情,才赢得了相关人员的信任,才把观众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一层。

在拍摄中,方励导演并没有口号式的煽情,而且让受访者的真情流露来感动观众。片头就打出“本片完全基于事实”的字幕,显示出内容考据、采访的扎实。一切都是来自真相,发自内心。

即便是展示日军的残暴,也都是平实客观的。幸存者和家属,讲到日军运送战俘没有挂红十字旗帜,船被击中后为了防止战俘逃生而封盖了货舱,船沉后又射击落水战俘。还有日本的军事史专家和船长的后代接受采访时闪烁其词。这些内容,也没有加入什么评价,相信观者自有判断。

这种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民族大义,但又离不开民族大义。遇难的军官和士兵,在货舱楼梯断裂,逃生无望的情况下英勇赴死,是为国尽忠,也展现了军人的尊严。东极岛渔民的出现,不只是直接救援了200多人,更重要的是导致日本士兵停止射击,并也开始打捞落水士兵。他们也可能没有那么清楚的了解英国人是敌是友,他们只知道有人落海应该搭救,而且是全岛出动。在他们极度穷困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的衣服、食品。但是当村民们藏起了三个英国人,他们必然了解这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而就是这三个人后来辗转千里来到重庆,才揭开了日本人屠杀战俘的事实。其实,就在这之前半年,美国杜立特率部空袭东京,之后在中国迫降,因为浙江沿海居民救助了飞行员,导致日本疯狂报复,杀害了几十万军民。无论这些渔民是否知晓这一背景,但是对日军的凶残无疑是了解的。因此他们去营救落水者,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就是发自善良的本性。

正在日军疯狂射击落水战俘的时候,中国渔民的出现,改变了日军的行为。在电影中,这个情节并没有着力去体现,因为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有可能中国渔民的行为激发了日本人的天良,有可能日军担心目击者的出现,会让他们的暴行曝光。但是方励导演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跟据采访,押运战俘、封闭船舱和开枪射击的,是日本陆军,而后来救人的,是周边赶来的船只,属于海军。当然,陆军和海军并非有无人性之别,恐怕一两句难以说清。

片中最着力体现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方励导演自己也提到,这样一出惨剧,导致800多个家庭破裂,不能湮灭的历史中。他需要通过这部片子,这种行为,让亡魂得以安息,让众多家庭得知真相之后能够欣慰。也可能有人会想,虽然那时候英国是盟军,但毕竟是驻扎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的,此前此后英国也有对中国不友好的行为。且不论这些人该不该救,就是通过这么一部片子,让中国观众和这些英国人共情,应不应该?我自己都思索过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观众们都被打动。这就说明,人类的亲情是共通的,救死扶伤是高尚且发自内心的。这部片子,抚慰了众多家庭,宣扬了一些最基本的美好的东西,就有足够的意义。

这使我想起深圳发生的杀害日本儿童事件。不管你怀有什么错误的、或者是自以为正确的认知,向儿童下毒手,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人伦,就是蹂躏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最最卑怯无耻的行为。和当年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妇孺,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还有那些附和叫好的看客,连基本的善恶观念都没有,和杀人者共情,是精神上的从犯。这种违背公序良俗的想法乃至行为,别说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简直是自我放弃作为人的资格。他们不知道如何区分对错,缺乏基本的是非认知。如果他们有侵略别国的机会,只会激发兽性;如果需要他们保卫国家,他们也绝不会付出牺牲。

对于每个思维正常的人而言,悼念、反思,都是出于对生命逝去的同情;或者是对舆论环境、社会矛盾的担忧;这都可以算是忧国忧民的本心。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这所谓礼仪,是一种约束大家行为的共识或者观念。80年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渔民,尚且舍生取义;而在现代文化科技熏陶下的一代,反而丧失了根本的人性。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这种悼念和反思,是表演、是煽动、是受人指使,应该严查。这种用心之险恶,甚至超出杀人的凶手。因为他们并不是愚昧的从众者,他们有文化、知道如何挑动舆论,这种刻意的引导,是出于一己私利,他们认同的,是百试不爽的效果,是滚滚而来的流量。但结果上,不但污蔑了真诚的人心,也给国家希望平息事端的努力抹黑。但正是这些人,反而可以在社交平台大行其道;心怀正直的人,却不得不缄口不言。如果说,在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上,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那喊再多的口号,立更多的典型,也是空中楼阁。

为逝去的儿童献一束鲜花,为《里斯本丸沉没》支持一张票,都是积小善而明大义。即使是电影《里斯本丸沉没》里讲述了日军的暴虐,也不能和当前普通的日本人民混为一谈。只可惜,这部电影排片有限,对电影有所了解的人也不太多。我想,对这部电影的社会价值,恐怕难以期望太多,但哪怕是唤回人的一点点良知,使偏狭的、怯懦的人回归一点点正常,也是有益的。

方励导演在采访中说,下一步打算筹集资金拍摄马航370的片子,去追寻事件的真相。如果能够实现,那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希望方励导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