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群年轻人正挤在装满瓶瓶罐罐的试剂架和嗡鸣的仪器之间热烈地讨论着。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潘嘉宾就在其中。他告诉记者,当前,他所在的周其林院士课题组正在着力推进活性卡宾中间体的不对称转化领域的研究,希望能在非天然氨基酸及多肽合成等方面实现突破。

潘嘉宾是个安徽小伙儿。2019年刚来到导师周其林院士课题组的时候,他满怀兴奋与激动,对自己未来的科研生涯却还有些懵懵懂懂。在开学第一课上,他和同学们了解到了南开化学学科的传承,了解到了邱宗岳、杨石先、李正名等化学先驱为祖国和人民在科技攻关道路上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故事,并和大家一起高声回答了“爱国三问”。这样热情澎湃的第一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9年年底,潘嘉宾刚到周老师课题组不久,就听说周老师领衔完成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得了当年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报到之前,我只知道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很厉害,却不知道到底‘厉害’在哪里。现在,我才明白,自己进入了一个多么强大的团队!”潘嘉宾由衷地感慨。

面对如此优秀的前辈和老师,潘嘉宾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知道,自己只有努力奋斗,才能配得上这个团队,才能牢牢接住前辈交过来的科研“接力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现实中,晦涩难懂的文献,没有结果的实验,犹如一个个“拦路虎”,让他不禁怀疑起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科研。面对这一困难,潘嘉宾并没有囿于自我怀疑的迷茫和痛苦,而是选择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基于已提出的思路再去调研文献验证其意义,否决掉一部分的选题,逐步缩小选题的范围,再如此往复,争取以实验数据积累出一条验证可能的阶梯。

在课题组,周其林院士每周都会“雷打不动”亲自参加组会,为大家的研究把关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他总是叮嘱大家,不能仅仅为了发表文章而作科研,“要做有用的化学”,研究的目的最终要于国有利,为民谋福。

在周老师的帮助和带动下,在历时两年的科研攻关中,潘嘉宾树立起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大局观,并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及不气馁的精神。最终,他所在课题组设计合成出具有高pKa值的手性螺环催化剂,并首次实现了该类高活性卡宾中间体对于杂原子氢键的不对称插入反应。与此同时,在相关领域还实现了从无机化学品氨气到有机生命之源氨基酸的不对称转化过程,为氨气的高效转化应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研种子,在辛勤培育中结出可喜的果实。

如今,潘嘉宾依然在老师的带领下和课题组成员们一起不断挑战着催化领域的科研高峰。每当他走过石先楼里的核磁室时,他总会想起,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的谆谆嘱托: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他说,在不对称催化领域,自己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探索者,怀揣一腔热情努力触摸着科学的边界。“我要继续秉持这份热爱,将科研的方向紧紧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让青春热血始终跳动在祖国的脉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