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辉煌中轴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一路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的永定门。

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中轴形成

元朝时期,忽必烈建立元大都,这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开始。当时的城市规划已经奠定了中轴线的基础,中轴线南起今天的正阳门(旧称丽正门),北至今天的鼓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建立后,朱棣将首都迁回北京,并在此基础上扩建了宫殿群,即现在的故宫所在地。这一时期,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向北则扩展到了钟楼。明代的北京城规划更加注重对称美,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严格遵循对称原则布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继承了明制,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维护和部分扩建,使得中轴线上的建筑更加宏伟壮观。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中轴线又有了新的延伸。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轴线进一步向南延长至天安门广场,并且在其周围增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等一系列现代建筑。

中轴之美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

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一条线,一座城;一座城,一部史。北京中轴线是辉煌历史的集中承载,也是恢宏文化的充分表达。

来源: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