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列传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登州府(今山东省蓬莱市)人。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抗倭第一名将
戚继光出生于武将世家,先祖戚详追随明太祖打天下,战死沙场,后来追记战功,授予他的儿子登州卫指挥佥事的四品武职,可以世袭罔替。
戚继光的父亲晚年得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业,光耀后世。戚继光七岁进入私塾读书,九岁开始用瓦块垒成军阵,用竹竿彩纸做军旗,演练行军打仗,乡人都感到诧异。
父亲对戚继光的教育特别严格。有一次,父亲看到他穿着一双精美的锦鞋,说:“小孩子穿锦鞋做什么?穿上锦鞋就会想要穿锦衣、吃肉食。我一生廉洁清贫,满足不了你。将来你一定会为了满足私欲,克扣士兵的粮饷,还怎么继承我的事业!”于是毁了那双锦鞋。
父亲去世后,戚继光继承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十九岁的戚继光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现出淡泊名利、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
1549年,戚继光考中武举,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正赶上北方游牧民族鞑靼(dá dá)部进犯北京(今北京市),戚继光参加了首都保卫战,上疏进献防御方略,被兵部官员称为“国士”。后来,戚继光受命负责山东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御倭寇,成效显著,被誉为“良将之才”。
鉴于戚继光在山东的突出表现,朝廷将他调到倭患最严重的浙江,受浙江总督胡宗宪指挥。戚继光发现官军纪律松弛,缺乏训练,作战一触即溃。
在戚继光的请求下,胡宗宪将三千名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籍新兵交给他训练。戚继光发现,绍兴士兵虽然行动敏捷,军容严整,但生性奸滑,临阵怯懦,竟然割下负伤战友的首级冒功领赏。
正当戚继光为兵源苦恼之际,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械斗,当地农民、矿工勇敢彪悍。戚继光听说后,在义乌招募了一批新兵,根据浙江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每十二人分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并根据情况变化成“两仪阵”“大三才阵”“小三才阵”等。他还将军中纪律、号令编印成册,发给士兵熟记,特别注重思想教育。
在戚继光的严格训练下,这批新兵很快成长为以一当百、纪律严明的劲旅。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九战九捷,肃清了浙江境内的倭患,“戚家军”威震天下。
倭寇不敢再进犯浙江,转而侵扰福建。在福建巡抚的请求下,胡宗宪派戚继光率军驰援。戚继光决定先打下倭寇的老巢之一横屿岛(今福建省宁德市境内),以挫败他们的嚣张气焰。
横屿岛与大陆隔着十里浅滩,潮涨时变成浅海,战船容易搁浅;潮退后变成泥滩,陆兵难以涉渡。岛上有倭寇一千多人,附近居民为他们做向导,经常四处劫掠,为祸已久。
戚继光充分了解地形和潮汐情况后,决定采取“负草填泥”的策略。进攻前,戚继光说:“你们登岛后还会涨潮,一定要把敌人全部消灭,否则没有退路。我不忍心让你们白白送死。”部下们群情激愤,表示一定奋勇杀敌。
戚继光说:“我亲自为你们擂鼓!”戚家军每人背上一捆草,前进时依次将草铺在淤泥上,成功登上横屿岛。倭寇企图趁戚家军立足未稳,将他们赶回泥滩。但戚家军一直保持战斗队形,无懈可击。当天下午,戚家军占领敌巢,大获全胜。
戚继光在福建四战四捷,歼敌五千多人后返回浙江,但福建的倭寇再度猖狂。第二年,朝廷任命戚继光为福建总兵,继续打击倭寇,终于肃清残寇。
1566年,明穆宗即位。考虑到东南沿海的倭患已经平息,北方的鞑靼部成为心腹大患,于是调戚继光镇守蓟州镇(今河北省环北京市一带)。
明穆宗去世后,儿子明神宗即位。在首辅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为保卫京师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582年,张居正去世,随即被指为权奸,遭到清算。戚继光受到牵连,被调到早已没有战事的广东担任总兵,这对于忠心报国、保卫边疆的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两年后,戚继光因病辞职还乡,由于为官清正,没有积蓄,晚景凄凉。
1588年,戚继光病逝,终年六十一岁。他撰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流传至今,是他一生军事经验的总结。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