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工业聚能 新质领航”为主题的第2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开幕,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会展,吸引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家参展商。
《国际金融报》来到工博会现场,这里每一处展台都散发着创新的气息,每一件展品都展现了技术的飞跃。现场,犹如一个新质生产力“秀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可行走可搬重物,机器人“大展拳脚”
走在国家会展中心几大场馆,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讲解声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眼前的是琳琅满目的展品和忙碌的参展商。
来到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机器人展区。这里,5.6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展区内,350多个中外知名品牌同台竞技,数量是最初的三倍之多,规模更是翻了四倍不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如今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ABB机器人的展台上,一款名为OmniCore的新一代机器人控制平台格外引人注目。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平台研发投入达1.7亿美元,拥有出色的运动性能和路径精度,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系统的全面集成。看着机器人在展台上灵活地移动、精确地抓取物品,参观者不禁感叹于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展台上,也能看到不少亮点。节卡机器人全球首发的新品JAKA MAX系列工业协作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款机器人采用了新一代半导体碳化硅技术,使得在保证40公斤有效负荷的条件下,机器人运行能耗下降40%,控制精度提升25%,装配测试时间减少约30%。
“看着这款机器人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任务,不禁对国产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现场,一位参观者感叹道。
JAKA K-1人形机器人此次也面向全球首发首展。这款机器人高1.8米,全身具有29个活动关节,双臂有14个自由度,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人类动作。JAKA K-1在现场向观众挥手致意,吸引不少人驻足。
“这次推出的JAKA K-1人形机器人,在力量上,手臂采用了高刚度一体化关节,目前单臂就可以提起3至5千克的重物。肢体上,通过双支撑结构把大腿、小腿和脚面连接起来,使机器人立得住、立得稳。关键的小脑部分,已经可接收指令对全身进行运动控制,绝对运动精度能够达到±0.1毫米。”节卡机器人研发总监李顺冲博士表示,“下一步,我们会优化步态算法,让双足动起来。”
在其“汽车智能岛”特色展区,汽车产业链及整车制造生态系统一目了然,参观者能直观感受智能机器人全程自动化进行玻璃涂胶、检测车身、装配零部件等。“与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至少能节省50%能源耗损。”节卡机器人副总裁王峰介绍。
埃斯顿子公司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臧家炜表示,团队从今年7月开始设计人形机器人,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实现落地。此次这款人形机器人由30个自由度组成,每只手还有6—7个自由度,全身的最大自由度为44个。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和应用,臧家炜表示,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一些人类的体力型劳动;另一方面,通过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升级,团队希望增加设备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参与到智能决策,让机器人能够完成带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
在机器人展区的另一边,记者还看到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机器人。有的机器人能够几十秒就打造出一个汽车智造产线,有的则能够精确到0.5克地抓取药品,还有的则能够组装面板、焊钢板、造陀螺……这些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带来了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
解锁智能化新应用无限可能
今年参展技术有多智能化?产品来说话。
在工业自动化展区,展现了智能化、创新如何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应用场景。
工博会“老朋友”西门子再次亮相,今年展台的中央屹立着一座塔状的旋转展柜,将几十种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分门别类,归于现场层、控制层、操作层、云端和物联网应用等圈层,首次全景展示其核心产品家族。
其中,首款用于工业环境中工程设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Industrial Copilot for Engineering在华首展。
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Copilot融合了生成式AI、深度学习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以往,工程师在设计和开发产品时,需要亲手编写代码。但有了Copilot,工程师只需详细阐述需求,Copilot便会生成一个基础代码框架。随后,工程师仅需对此代码进行审查或轻微调整,它便能自动执行任务。”工作人员介绍,Copilot不仅能有效减少因工程师编码错误而引发的安全与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为众多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遇到的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
西门子工作人员还向记者展示了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为一体化压铸机产品建立贯穿设计、制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模型。他们在三维环境里轻松地模拟出工厂的各个角落和设备的运作。通过这项技术,工程师们可以在仿真生产线里面测试每个设备的运作以及设备和厂房之间的交互、人与设备之间的交互、物料与设备之间的传输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错误和试验成本,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施耐德电气带来的全新升级的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则展现了开放自动化平台的无限可能。该平台打破了传统专有自动化系统的封闭性,使得企业能够以自身业务需求为导向,更自由地选择和集成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现场,工作人员在平台上轻松地搭建出不同的应用程序,参观者纷纷对这项技术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赞不绝口。
此次,施耐德电气还展示了全面升级的端到端软件组合,比如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的一体化运营中心(UOC),专为食品饮料、化工、生命科学等产业设计的ProLeiT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包括大语言模型、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AI技术在零碳智慧工厂全面应用的“EcoStruxure AI引擎+综能管理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这一系列融合了数字化、自动化、电气化能力的创新解决方案,将施耐德电气的先进技术与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为用户的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赋能。”施耐德相关工作人员说。
今年工博会,台达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和“质优”精神,通过“零碳工厂”“智慧工业楼宇”“厂区微电网”和“AI数据中心”等场景化设计的板块,具体展示了台达以绿色制造为基础、落实新质生产力的成果。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展示包括以自主开发的智能机台、可视化战情中心、制造执行系统的“智能制造方案”,以及通过机械手臂协作、并结合台达DIATwin数字孪生科技的“柔性加工中心”,展现台达的“创新”技术优势,而通过展示融合IT(信息层)和OT(运营层),具备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台达3D零碳数字管理平台”,加上能源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绿色工厂方案,是台达对“质优”的坚持。
“这次台达展位的策展概念,就运用了场景化设计,具体呈现台达以自身的绿色生产力落实新质生产力的决心。”该人员说。
记者注意到,在工业自动化展区其他展台,还有各种智能化的生产线和设备。有的设备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优化和调整,有的则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这些智能化的生产线和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生产方式。
(本文照片均由记者潘洁拍摄)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