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21号晚上的三场访谈,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幅画卷,展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

每一场都很精彩,三场分别可以浓缩为三个字“美、神、悟”,令人惊叹之余,又让人深思,堪称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能盛宴。

董宇辉在如此紧密的节奏中,仍能条理分明、滔滔不绝,再次挑战了极限,实现了自我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场访谈安排在一个晚上近3小时,初看仿佛是三场独立的交流,然而深入品味,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浑然一体。

确切地说,昨夜的访谈恰似一幅恢弘的画卷。

这是一幅有关中华文化自信与传承的长卷,内容丰富多姿,人物形象饱满鲜活。

开篇部分,《只此青绿》再现了《千里江山图》壮美河山,此画由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所创,让我们惊叹于宋式美学的精致和高超的审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此青绿》以舞蹈诗剧的形式,在全国已经演出了600余场,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今,将搬上大荧幕以电影的方式呈现。

我们通过《只此青绿》的电影预告片和之前春晚上的精彩片断可以看到。

《只此青绿》是以传统国画为主色调,画卷上的舞者轻舞飞扬,传统服饰清雅脱俗,舞者如同画中的仙子,身姿不仅曼妙,而且柔韧有力。

那优美的舞姿如灵动的画笔,天马行空地挥洒,勾勒出中国传统的古典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访谈中,我们不仅感叹两位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她们只是曾经有幸看过一次《千里江山图》真迹之后,是震撼,就像在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她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会把这幅画改编成了舞蹈诗剧,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走进影院。

而且作了大胆尝试,从她们擅长的写实改为大写意和留白,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没有想到,却获得了大家肯定和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主演,男孩阳光帅气,女孩英气逼人,他们谈出自己对王希孟、对《千里江山图》的理解,让人动容,原来他们不仅仅容貌好看,还有清晰深刻的表达,在导演的指引加上自己日复一日对角色领悟和打磨,一步一步让角色走向更完美。

不管是访谈剧组还是剧中的人物,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总结,让人美不胜收,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走进了现实,就在我们的面前。

中间部分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金铎大师,挥舞锤子,砸出生命之韵。

4代传承,不断创新,从祖辈原来在碗上刻字,到现在他独创的在玻璃上瓷刻作品,可以说这门技艺一骑绝尘,尚无来者。

67岁的刘金铎大师,已经在玻璃上瓷刻了8年,用一把锤子和一块玻璃,通过不断的敲击就能做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是独创,没有办法效仿,只能自己不断钻研和摸索。

我们都知道,锤子有破坏力,玻璃是易碎品,而大师却以锤子为笔、玻璃为纸,这需要多少次的练习和失败的洗礼。

如今,大师已经可以用通过控制锤子敲击的力度,从而精确掌握裂纹的方向和大小,而且不仅仅可以创作黑白的作品,还能在不同颜色的玻璃通过光影相结合创作出带有色彩的佳作。

2017年和2019年,有两幅瓷刻作品被被国家当作国礼赠给其他国家领导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直播现场,用几分钟的时间,刘金铎大师现场给宇辉在玻璃上锤出他的头像,形神兼备,让人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尾部分是与苏童老师的文学畅谈,令人开悟。

在这迷人的画卷中,文学的身影不可或缺。文学,作为时代最有力的记录者,自如地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穿梭切换。

苏童老师可以说是老朋友了,这是第3次访谈。

二人从孩童的记忆开篇,比如屋后写着“桐乡”的船只,农忙时节的“麦客”,到后来,门前的火车、带起尘土的汽车……

在轻松回忆之后,宇辉在一个多小时里提出了多个犀利的问题,对作家与文学创作和影响他人之间的深刻剖析,直击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文学是某一种性格,对我们熟知的孔乙己、祥林嫂、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做了精彩的解读,这些名字是一个个群体的代表,提起名字,就知道了某种性格的代名词。

读书其实就是一次和作者的相遇,好的文学起不到教化的作用,但可以抚慰情绪,梳理你的悲伤与喜悦,或者打开了一扇窗,虽然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但丰富了你的认知和想像。

对于宇辉所提出的,作者会不会写到最后为了迎合读者而故意为之这样尖锐的问题,苏童老师也直接给出了答案,不会,作家的创作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忠实自己的身体。

这不仅仅是一次访谈,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画卷。

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传递了中国核心文化价值观。

正如此次访谈主题,你我皆是展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