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辅导员娘亲”

这是第658篇周记

我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周记。前几天翻盘过往信息,看到了交大2015级的理科学生小洋同学的照片。

印象中小洋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小男孩,当年高考,以全省1000名以内的成绩,从小县城通过“高校专项计划”考进了交大。大四保研后,还在我们办公室做过一段期间的助管。

小洋2019年读研,我想着着现在应该是硕士毕业吧,或者已经转博士研究生了。于是,我给他发了一条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联系后,才知道小洋本科毕业后的经历非常坎坷,他研究生保研到了工科学院,因为保研前没有充分了解,读研后才知道研究生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加之那时候遇到了疫情,回到老家上网课后,就再也拾不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后在研究生二年级选择了退学。退学后,因为不是应届生,加之自己性格也相对内向,性格比较被动,就一直没投简历找工作。

后面家里人觉得这样不行,就到了哥哥开的西餐厅工作,做的是烤牛排,他自己不是很喜欢,但是现在也缺少重新开始的勇气。

听到了他的经历,我们都唏嘘不已。对小洋,有点心疼,也有点惋惜,可能也会疑问。

这么辛苦地考上大学,文凭不是浪费了吗?

为什么不去找其他工作呢,比如可以去教辅培训班,这样专业也可以继续。

这两个问题,我也同样问了他。关于第一个问题,小洋说从小到大一直要学习,但是其实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的,因为学习就是必须的。其实刚到牛排店的时候,很多亲戚好友甚至同事也会问,因为同事基本都没有上过大学本科,刚开始会不好意思,现在已经习惯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发现自己不擅长做教学一类的工作,加之在哥哥的店里工作后就习惯了。关于未来,有可能自己会学一门专业的技术,再找一份脑力工作。

经过小洋的授权,我把他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想跟同学们说:

如果读研,一定要清楚为什么读这个专业。在交大,大多数的同学都会选择继续求学这条路,但是读研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小洋,本科时候其实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了解读研的专业,但是当时没有选择深入研究。

如果工作,请一定提早规划。其实这个也是老生常态的问题。也写过很多博文。如:。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通过对国内两所著名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62名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跟踪式访谈,作者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发现考上重点大学不但没有意味着到达终点,反而代表了进入了一所规则更加隐蔽的竞技场。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背景下,“上大学”已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

文章有些内容可能有争议,但是关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我觉得讲的很有道理。作者提出了两种“上大学”实践模式:一是目标掌控模式(一般来自优势家庭),二是直觉依赖模式(一般来自弱势家庭)。

如果大学类似于走迷宫,那么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好比手持迷宫地图,早已提前做好了规划。这类学生能够以较早地树立了生涯目标(出国留学、国内读研、就业等),然后在大学期间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朝着目标努力。

但“直觉依赖模式”的大学生,则从未见过迷宫地图,更谈不上提前规划,他们沿袭了高中阶段刷题拿高分的学习成长模式,主要倚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往往快毕业时还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只能被动地选择一个自己够得着的职业,或者通过推研或考研来延缓就业。小洋同学就是典型的这一类,跟小洋交流时,他不仅一次的感慨:“如果当时想清楚,本科就出去工作就好了”。

并不是说来自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就一定是直觉依赖式,比如说本书的作者,郑雅君就是甘肃张掖的“小镇做题家”,通过个人的磕磕碰碰的努力,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小洋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的人生故事还在继续。所以,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还没有考虑过未来的职业道路的话,请现在就行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娘亲想说的是,生活其实没有好坏之分,谁的人生不是鸡毛蒜皮,一地鸡毛呢。大家有事没事常联系。小洋,后面我们一定保持联系,回交大记得约饭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