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消息,在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的观点中,美国在建国近250年的历史中,尚未遇到类似中国这样的“挑战”。他在众议院听证会上指出,中国对美国构成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超越了冷战时期的状况。为了增强说服力,坎贝尔列举了许多实例,指出中国对美国的挑战不仅限于军事方面,还涉及到外交和经济等领域。因此,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时,不仅需要“跨党派”的团结,还需要推动欧洲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坎贝尔的这一表态,实际上延续了拜登政府的“中美战略竞争”论调。然而,在当前的美国政治环境中,对华立场只会变得更加激烈。坎贝尔虽然谨慎,只将中国称作“挑战”,但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主席简·哈曼在听证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美国可能很快就会面临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战争威胁”。她指出,国家安全风险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当前的风险程度超过了冷战时期,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她展开批评,上升到美国国家安全计划的“系统性问题”层面,认为整个系统,尤其是国防部,即便面临如此风险,仍不愿采取行动。显而易见,坎贝尔目前仅是在热炒“中美竞争”,而另一方则已经在假设“中美开战”的场景。尽管形式不同,其本质上都属于“中国威胁论”的范畴。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类似夸张的言辞已经变得相当常见。在这种场合,美国政客往往会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这样的行为通常不需要他们承担任何政治代价。

将中国称作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挑战”,并且将其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相提并论,这种观点在美国实际上并不新鲜。随着中美关系近些年来进入“新常态”,尤其是中美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这一论调逐渐在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也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心照不宣的共识。

美国作为一个建国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积淀的历史事件较为有限。因此,他们在历史上的经验积累相对其他拥有更加悠久历史的文明来说较为贫乏,难以凭借历史汲取更多的教训。

简单来说,美国试图将冷战模式应用到中美关系中。我们之前谈到过,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一直在将中美之间的竞争描绘成一种“新冷战”。然而,当中国不予回应时,美国便陷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地缘政治局面。美国此前屡试不爽的那些策略,在面对中国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坎贝尔要求欧洲国家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意在再次推动阵营对抗的政策。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几乎完全断绝往来,但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当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导致了美国在21世纪几乎没有可能再现冷战格局,因为无论在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美国以冷战时期的思维方式来推动与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然而,用这种过时的框架制定的政策,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对于坎贝尔所列举的军事、科技和外交等重要领域,要做到面面俱到,已经超出了现阶段美国的战略能力。

美国目前在多个层面展开对华竞争。在军事领域,美国正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包围圈。在科技领域,美国掀起了技术竞赛。此外,在地缘经济方面,美国推行“小院高墙”战略。在外交领域,美国还关注中美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变化。全球南方这一地缘概念涵盖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小院高墙”政策根本不兼容,且它们对空头支票的识别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希望在全球南方推动“中美竞争”的美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外交上的难题和矛盾。即使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其政治资源也是有限的。不然,这些年来美国也不会集中精力将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然而,即便如此,美国仍然不得不回头处理在中东地区遗留下来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作为一种视觉媒介,能够传达大量信息,使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更加直观和迅速。在新闻报道、广告宣传以及教育教学等多种场合中,图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图片可以补充文字内容,为读者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背景信息;在广告宣传中,图片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有助于更好地传递广告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因此,利用图片能有效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坎贝尔作为拜登政府的代表,在国会上高谈阔论中国是美国“史上最大挑战”显得乏力。再者,拜登的任期所剩时间不多,坎贝尔这个副国务卿的职位也即将结束。

然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处理中美关系方面,白宫高层各有分工,各自发表意见。例如,沙利文作为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他的职责是在中美关系中保持平衡状态。沙利文一方面需表现出对华的强硬态度,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国务卿布林肯着手牵动“全球同盟战略”,而坎贝尔则专注于炒作“中国威胁”,推动更为严厉的对华政策,以此证明自己“印太沙皇”的名号不仅是徒有虚名。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一切不过是美国内部的一场政治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