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这几天,教育圈的几条热搜,让人挺震惊的。
“物理学硕士,拟被聘为中学勤杂工?”
“985法律系高材生,靠捡垃圾为生?”
“学霸留学30万,毕业后工资5500?”
忍不住感慨:这个世界真的好颠!
这不,网络上还盛行起一个教育圈的新词,叫做“烂尾娃”,说的好像就是上面这一类孩子:
父母倾尽全力,结果“鸡娃”尽头,换来的却是:孩子找不到好工作,甚至待在家里啃老。
父母也挺无奈: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恰好最近看到一个学霸访谈,我似乎找到一些原因,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访谈中,年级第一的北极,怎么突然厌学?
无比渴望上学,又拼了命逃离学校?
这个孩子的经历,或许 隐藏着我们想要的答案。
越管控,越失控
男孩北极,在安阳县的一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小学。
那时的他,快乐又聪明。
小学毕业,妈妈让他考“全市最好的初中”,他自信地觉得“自己凭什么比他们差呀”,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还真的考上了。
命运在这一刻改变,因为北极并不想去。
他留恋小镇上的美好生活:熟悉的邻居、亲密的玩伴,还有那个让他情窦初开的女生。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这些美好的体验根本不值一提,学习才是第一位的。而恰是这些被忽视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变得脆弱。
妈妈觉得, “考上了不去?是不是有病?” ,强势地替孩子做了决定。
但到了初中后,一周几乎7天高强度的学习,让北极完全无法适应。
每周天晚上,北极就会莫名心情不好,大哭,摔东西。在父母试图控制他时,他还拿头拼命撞墙,直到头破血流。
宣泄后的第二天,北极还是硬着头皮去上学。
或许在爸妈眼里,没有什么比“最好的初中”带来的教育资源更重要,并没有考虑让北极回到镇里。
虽然访谈中没有透露其他细节,但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孩子已崩溃到自残,父母还没有重视孩子的意见。可见北极父母的控制欲,早就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做“超限效应”。
当你适度管控时,孩子会感到一定压力,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但当父母的控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刺激、压力,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时,他就会逆反和逃离。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及时给孩子减压,顺应孩子的需求,或许就能帮孩子走出困境。
如果父母不在意,孩子长时间紧绷的弦,迟早有一天会突然断裂。
崩太紧,弦就断了
高强度的学习,和一次次的情绪爆发,暂时没有压垮北极。
中考时,北极居然考到了全市第二,新高中的年级第一。
但成绩越好,往往被寄予更高的期望。
被成功被选拔进奥数班后,北极得提前1个月开学。父母也取消了约定好的“草原旅游”。
因为成绩突出,他又被老师单独谈话: “你的目标只能是清北!要把高一当高三过。”
像很多孩子一样,生活中只有一次次必须接受的施压,却从未被授予自主选择的权利。
终于,北极彻底崩了。
在一个返校途中,他想到
“作业还没完成呢”
“学校的考试已经迟到20分钟”
“这次考试,肯定更差了……”
到学校时,他猛地拉开车门,突然逃了出去!找了个角落,放声痛哭起来!
像“作业没做”、“考试没考好”,这种小事,在一个平常的孩子看来,可能微不足道。
但对北极这样“你必须上清北的学生”来说,根本承受不起。
一边厌学,他又一边渴望上学。
“因为我从出生到现在,只有学习好这一个长处了,如果我连学习都放弃,我真的一无是处了。”
这次逃跑,他在家休学2天后,被父母强行送回学校。
但走进校园时,想到自己休息2天又落后了,他又一次逃跑。
最后被爸爸找到,当他又企图逃离时,爸爸却不耐烦地指责道:“你到底在这装什么呢?”
看得太窒息了!这个孩子太让人心疼了!!
真的,很多时候,如果父母没法理解孩子, 哪怕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善意。
就这样,高一后,北极断断续续休学又复学,再休学,持续了好几年。但他的心理问题太严重,再也回不去了。
直到接受访谈,北极已经24岁,说自己还是家里蹲,他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
被逼到极限,孩子真的就学伤了,学厌了,再也没有了热情。
越自主,后劲越大
每个孩子生来就独一无二,有的擅长学习,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体育。
哪怕是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如果孩子的能力只能够到某一个水平线,接纳也许是最好的爱。
连北大教授赵冬梅,都有一个初中辍学的儿子。
自己身为最高学府的教授,但儿子在班上总是成绩垫底,被老师各种嫌弃。
但赵教授清楚,孩子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也就接受了“孩子厌学”。
一旦被父母接纳,能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发展。这份热爱,反而会反哺他的学业。
赵冬梅发现儿子喜欢四驱车,会自己去参加比赛。为了修车,他甚至猛学英语,后来还能阅读全英文的说明书了。
这怕是怎么逼他拼命学,都达不到的效果。
回过来看,像北极这样的孩子,不得不说已是学霸级别。
但他面对更强的对手更重的学业,也会有压力也会退缩,如果父母能尊重他的选择:一开始就留在小镇上。
或者在他后来消化不了焦虑时,允许他放松允许他落后,他可能会更早地从抑郁中走出来。
其实,在成绩、名次,名牌大学之前,还有一个排在首位的东西,那就是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人生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
这其中,父母给到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为他们铺好道路,而是帮他找到自己的道路,允许孩子自由生长。
对于孩子,我其实觉得:不存在任何标准的模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烂尾”。
即使像北极这样的孩子,也会找到属于他的生存之道。
如果您的孩子厌学、抑郁、沉迷手机价值观偏差、亲子关系紧张欢迎添加老师,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