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想不到,一个能说出学医不能救国的鲁迅,竟然也会“屈服”
照片中的鲁迅和孩子周海婴展现出别样温情。这是鲁迅曾记录带娃过程,充满无奈与烦恼。
“下星期一起,敝少爷之幼稚园放假两星期,全家已在发愁矣,海婴亦好,整日在家里闯祸,不是嚷叫,就是敲破东西。幸而再一礼拜幼稚园也要开学了,要不然,真是不得了。”——《致母亲》1936年
“孩子是讨债鬼,一旦有了,种种麻烦就来了。”——《致山本初枝》1932年
“至于孩子,偶然看看是有趣的,但供养起来,整天在一起,却真是麻烦的很。"——写给萧军萧红的信 1932年
“他现在颇听话,每天也有时教他认几个字,但脾气颇大,受软不受硬,所以骂是不大有用得,我们也不大去骂他。不过缠绕起来的时候却真使人心烦”——写给母亲的信 1935年
“近来也常常带领他到公园去,因为在家里也是在闹得令人心烦。”——写给母亲的信 1932年
“孩子也好了,但他大了起来,越加捣乱,出去就惹祸。我已经受了三家邻居的警告,但自然这邻居也是擅长警告的邻居。但在家里却又闹得我进不了。我希望他快过20岁,同爱人一起跑掉,那就好了。”——写给萧军的信 1935年
“烦烦烦” 高频出现,体现鲁迅带娃的复杂感受。
当然最狠得还是这段
这孩子也不受委屈,虽然还没有发明“屁股温冰法”,但不肯吃饭之类的消极抵抗法却已经有了的,这是我也往往只好对他说几句好话,以息事宁人,我对别人就从来没有这样屈服过
那个写出 “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鲁迅,嘴里竟然说出 “屈服” 这两个字,着实让人觉得有意思。
虽然鲁迅嘴上很嫌弃带小孩,但当周海婴小时候手指划破了一个小口子,他却大惊失色,尽管那确实只是一个小口子。由此可见,鲁迅其实是一个及格的父亲。他知道小孩打和骂是没用的,也很清楚孩子捣乱会受到邻居警告,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不偏听也不偏袒。在 1919 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说到要把儿童当作独立自在的人去理解。在对周海婴的教育中,他不打压孩子的爱好,不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木头人。他曾说,如果我们错了,海婴来反驳,他是笑笑的,领受的。
有一次,鲁迅和萧红、许广平一起吃饭,海婴吃到一个丸子,说不新鲜,在场人都不信,海婴又吃了一个,再次说不新鲜,依旧没人注意。这时,鲁迅夹了一个,尝了一口,发现果然不新鲜。鲁迅说,海婴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不得不说,鲁迅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难以做到。
只可惜,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带娃文字写于 1934 年左右,而鲁迅在 1936 年就与世长辞了。那时的周海婴仅有七八岁,他们父子之间还有一个温暖的习惯,就是每天睡前要说一遍 “明朝会”,意思是明天早上见。在鲁迅病重时,说话已经不清,但当海婴一声声地喊着 “爸爸,明朝会” 时,鲁迅最终挣扎着抬起头来,大声地回应着。然而,鲁迅终究没等到孩子同爱人跑掉的那一天,就先走了。
后来,周海婴长大成人,考入了北大物理系,成为了一个无线电专家,并且爱好摄影,生活得很健康。鲁迅在家庭生活中的这些点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找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看一看,感受鲁迅在教育理念上的深刻思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