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物
韩绪,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汉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设计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视觉传达设计分支副主编,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浙江省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主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艺术与科技”中国美院建设点负责人。
设计作品1999年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2003年获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金奖、2004年获第10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14年获第12届全国美展铜奖。
作品获巴黎现代历史博物馆、荷兰国家博物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捷克布尔诺摩纳威美术馆、日本富山美术馆等多家知名艺术机构收藏。
观点提纯
“平面设计一直在利用所有的新技术,去达成其恒定的使命,即把概念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去。这是平面设计最核心的前提,媒介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平面设计来说,技术更迭只会使其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更坚定。”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届美展的平面设计作品征集和评选工作带来了哪些现实的挑战?
韩绪:肩负着上述重任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节奏被提前了很多,除了是对这5年美术界成果的检阅之外,也是10年来文艺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的展示。作为文艺工作检阅平台,对两代领导人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回应尤其重要,所以今年美展的分量和压力格外不同。
在参展作品的呈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5年间,国家与社会经历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其中涵盖了建党百年的辉煌庆典、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正式启动,以及冬奥会与亚运会等国际盛事的成功举办,这一系列重大活动密集涌现,充分展现了国家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所以很多的设计作品都跟这些重大事件相关,也是本届全国美展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
在由7个门类组成的艺术设计展区中,平面设计作品量是最大的,在全部5000多件作品中,平面设计作品占总数的1/3。当然这也是平面设计的特点,它是一个深入社会经济生活“毛细血管”的设计方向,所以作品量特别大,涉及面也很广。
这次是我第一次担任全国美展的评委,以前都当“运动员”,当“裁判员”这也是头一次,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再加上这次在初评和复评中间赶上了中国美协的各个艺委会换届,我担任了新一届平面艺委会的主任,于是又多了一份新的责任。首先从艺委会的专业组织角度出发,要强调自己界别的专业性,并通过入选、进京以及获奖作品体现出来。这些作品应该是这5年来在社会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推动力的好作品,并能够回应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的是全国性比赛评选出的作品要有相应的代表性,要有能够代表国家的设计立意。总之,进入复评之后的感受就是站位要高,思考要系统化,才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
“冬味、冬趣”——北境风物系列,设计:吴轶博
《设计》:作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平面设计评审主任,您如何看待这一国家级展览在设计艺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获得全国美展的认可,对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韩绪:全国美展从1949年开始做第一届,伴随着国家的成长,是国家支持文艺界发展的一个特别直接的体现。从1999年第9届开始把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品类单列出来,体现出世纪之交国家经济发展的蓬勃状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设计的倒逼。
在建国初期还没有设计这个专业的时候,是靠一些小画种,比如年画、漫画,来做今天设计该做的事。当时著名的“新年画运动”就是倡导社会新风尚,统一社会价值观。1999年第9届美展开始,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书籍装帧等都囊括在了艺术设计这个新赛道中,至今已有25个年头,平面设计可以称为中流砥柱,因为首先它的量很大,另外它直接反映了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全方位的反射器,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经济生活的全景。
国内几乎没有完全独立于美术的设计学院,基本还是脱胎于美术,或者跟视觉艺术有关。全国美展为什么相较于其他设计类展览更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让设计类和美术大类同台竞争,是一个除了书法电影艺术之外所有视觉艺术可以横向对比、互相认可的唯一公共平台。
“敦煌有礼”系列文创包装设计,设计:荆伟、赵哲超、郭沛珲、乔迁
《设计》: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平面设计展区的筹备情况,包括参展作品数量、覆盖范围、主要亮点有哪些?
韩绪:本届全国美展平面设计参展作品数量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各大平面设计比赛大抵如此。
不管品类和媒介如何发展变换,平面设计作品评价体系中对图形、字体、版面、色彩等要素的控制能力的评审标准是恒定不变的。比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独立的小品类(如单独的包装、单幅的海报)越来越少。1999年到2004年曾经是海报的天下,如今更多是以系统设计、整合传播的形式来参赛。比如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活动,这个系统中会包含海报、视频、logo、徽章等物料,物理的和电子的综合在一起。这种系统化的趋势在前几届也有所显露,但这一届格外明显,像冬奥设计和亚运设计,当中包罗万象,有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其实平面设计自身基因就是复合型的,以包装设计为例,通常的评审标准就包括综合美感、字体编排、结构合理、材料环保、运输安全等考察因素,就是一个小型的系统,兼顾整个产品生命线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称之为好设计。到今天,系统化趋势被再度放大,综合了更多元素来共同完成一个叙事。
这种系统性的整体设计趋势对既有的评审单元分类方式提出了挑战,对评委和比赛组织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参展作品越来越跨越界别,也可能推动展区分类的调整,以更适配社会和设计的发展规律,也让参展的作品更有的放矢。实际上这种微调一直都有,比如今年全国美展新增了数字艺术和公共艺术两个赛道,就是组织者对社会及专业发展变化做出的反应。
“榆林豆腐坊”品牌形象设计,设计:李琳岚、麻佳玉
《设计》:作为美术展中的设计展,美展平面设计艺术类作品的选拔有怎样的特点?能否分享一下本次平面设计艺术展区的评审流程?从初步筛选到最终决选,有哪些关键环节?
韩绪:平面设计类比赛有一个独有的特点,就是作品量大,但我们的评审流程坚持严格要求,所有评委必须看过所有作品,所以我们十几个人一共看了1700多件作品,对每一件作品都仔细审读并适当讨论,其中300件左右进入复评,再从中选出将近120件作为入选作品,然后选拔当中的30余件进京展出,进京作品中选出几件提名作品进行金银奖的争夺。由此也再次印证了全国美展的中国美术奖的含金量是极高的。
考虑到全国美展对行业有着风向标的作用,我们在评审的时候还要对品类多元化均衡健康发展导向有一定的把控,至少在入围、入选阶段基本照顾到各基本品类。表现手法方面亦是如此,科技的、民间的(如剪纸、泥人)、西式的、中式的,各种手法、面貌我们都尽量至少在入围、入选的层级保留住。
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视觉形象设计,设计:魏文卿、郭玉川
《设计》:从本次参展作品中,您观察到了哪些平面设计的新趋势或新方向?这些趋势对未来平面设计的发展有何影响?
韩绪:趋势如前所述,更加系统、综合了,单个项目的体量在变大,跟其他媒介之间的互融在增多,跨界变得更多了,增加了以前没有的类别,比如文创。这些趋势后续无疑将影响到专业领域,包括设计公司的项目执行及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我希望这些倾向能够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把新风向、新变化传达给人才培养系统。
平面设计天生就是跨界的,时代在发展,很难再继续用老眼光去界定它。所以我觉得整个设计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是一往无前地更新着的。所以,设计分类及其评价体系,包括未来的创作和教学,都要跟着趋势一体地进化才行。
“百人百职”《金陵图》宋代南京城生活长卷人物IP活化设计,设计:冉达
《设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在平面设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请谈谈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
韩绪:对新领域的尝试、涉足乃至占领是平面设计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它从不固步自封,更不排斥革新。最早的平面设计是以印刷为基础媒介,然后是桌面出版,再到数字化,一直在被各种新技术、新媒介刷新,但它从未退却,始终保持前进的姿态。
像前面一个话题提到的,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造型、图形、符号、文字、版式等,即便是数字媒介也离不开这些要素的设计。包括动效、音效的配合,也都是平面设计在做的。所以,平面设计并不排斥任何技术更新,技术更新对平面设计也不存在颠覆。认为技术颠覆了平面设计的人大约是不理解平面设计是什么。平面设计一直在利用所有的新技术,去达成其恒定的使命,即把概念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去。视觉的转译和视觉的传达,这是平面设计最核心的前提,媒介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平面设计来说,技术更迭只会使其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更坚定。
所以说,平面设计对新科技、新技术、新语言、新媒介等都是包容而且欢迎的,它能够主动把这些东西融入自己的核心传达功能当中。对于平面设计未来的发展,我想大家一是要正确认识设计,二是要有足够的信心,它会在新的情境下活得越来越好。
重庆·设计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设计:顾欣、郭可凝、吴迪、赵思琪、胡华杰
《设计》:展望未来,您认为平面设计当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和生活?有哪些领域或问题是设计师需要特别关注的?
韩绪:首先不应仅关注所谓“专业”。有的时候设计师有所谓的洁癖或是执拗,这是因为着眼点过于“专业”,自己的设计谁都不能改,提意见也不接受。设计师应该更多地去了解社会,了解中国的故事、语言、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既不空洞也不教条。当你了解了社会经济生活,了解了历史和人性及当下人的需求,它们就会成为你的综合实力,指引你做出优秀的作品。否则,曲高和寡的设计无法被受众接受,信息传达的功能就失去了。
所以,面对更加细分,但其实也更加综合和完整的社会,未来的平面设计师更需要了解整个社会和国家及人性。这其实是所有设计师都应该完成的功课,而不是仅追求技巧上的精进。
这一点也体现在我们评审的标准上,鼓励在未来社会能够引起大量传播的突破性新设计语言,而不是小圈子里的“华山论剑”。
《设计》:深耕设计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当前平面设计教育体系?未来几年内,平面设计领域将面临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或变革?设计教育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或加强?
韩绪:设计教育一定是综合和多元的。我们对人本身的培养,不是单纯把技能技巧灌输给他们,而是要把社会对这些未来能够在传播上做出贡献的人的需求灌给他们。教育一个重要作用是育人,所以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人成长,我培养的不是一个学好了、学够了的人,而是一个会学习的人,这样毕业后他们不需要“拐棍”就可以自己继续前行。只给学生不断提供“拐棍”的教育,我觉得不是好教育。
首届“金熊猫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设计:汪泓、杨承颖、申梦倩、张路阳、程逸、刘娉婷、蒋泓锦、唐婷婷
《设计》:请结合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看法给青年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韩绪:第一,眼界不要太窄;第二,多动手;第三,多看真实的世界。现在我们所见的世界,多是虚拟的,或者说被包装再包装、复制再复制、转发再转发的世界,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你首先走出来。很多时候你认为自己知道了那件事或者那本书的大概意思,但还是更应该走出来,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手去创造。“亲自”二字难能可贵。虽然今天有太多的工具可以利用,年轻人反而更要亲自动手去实践,亲自用脑去思考。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手工时代到电脑时代到数字智能时代,人生很丰满,但对今天这些网络原住民来说,并不理解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和动手操作的价值。他们只会觉得那些东西耗时耗力。但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所说,要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需要进行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同样,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要读书破万卷。所以我认为,青年们一定要多动手动脑,走进社会,走进田野,走进自然。不能天天看比赛的优秀作品,研究有哪些 AI新技术、新材料能让我多偷点儿懒,甚至直接网上下单就可以给我包工包料。
现在经常拿数据来喂机器,拿那些知识和数据来喂喂自己多好。
《设计》:从国际化角度看这届美展的作品,您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韩绪:首先我觉得明显地更加自信了。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一个阶段是跟随式的学习,现在这个阶段慢慢过去了,开始越来越自信地使用自己发掘出来的比较独特的设计语言。比如对汉字设计的提倡,以及这次我们看到的很多关于中国文字的不同角度的演绎,有些把它做成字库,有些把它和我们的节庆、乡村结合在一起,做得都很好。所以我的感触是不要去做单薄的国际化,或者为了国际化而去做。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提出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理当把自己的语言越做越好。想咱们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其实一直在学习西方,像民国时期学习日本的字体、版面,学英法的新艺术运动等,到了今天,你会发现有很多新的中国式语言,我觉得是挺好的,让我们能够比较自信地去使用。
当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新系统之后,我觉得也不要忘了去学习和借鉴别人发展的状态,就如同在赛跑时也要关注其他赛道的选手。今天的国际化是“互鉴”的概念,即互相参照,这是一个更加自信也更加真实的状态。希望我们的设计师在走好自己这条路的同时,保持既往关注国际发展趋势的习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