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韩两国围棋的领军人物所取得的世界大赛成绩来说,聂卫平落后于曹薰铉,马晓春、常昊落后于李昌镐,古力落后于李世石。其实古力主要是起步慢了,当古力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李世石已经拿到七个世界冠军了。此后,两人各拿了七个世界冠军,平分秋色。
所以中国围棋落后于韩国围棋,主要还是聂卫平、马晓春、常昊落后于落后于曹薰铉,李昌镐等人。
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不专心,但那只是表象。
韩国围棋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前往日本学习日本围棋。那个时代韩国围棋的佼佼者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比如赵南哲、金寅、曹薰铉等人。只有徐奉洙是个另类,他是完全自觉成才,从没拜过师。徐奉洙家里穷,根本没钱给他去学棋。而赵南哲、金寅、曹薰铉、李昌镐这些人都是精英阶层,走的都是精英路线。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围棋师从日本围棋已经有五六十年之久。
中国围棋虽然也在学日本围棋,但限于条件,中国棋手只能从一些期刊杂志上登载的棋谱上学习日本围棋。不能亲身前往日本学习,这就差了很多意思,主要都是靠棋手的悟性,再结合一些中国古代围棋的传承。
所以聂卫平和马晓春他们经常会说到棋手的境界,就是因为他们真的是悟出来的。一开始可能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都想通了,他们就把这些总结为境界。日韩围棋没有境界这一说,他们都是靠技术的。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技术传承,从上一代到下一代都是手把手教出来的。
中国围棋的成功就只有中日擂台赛,而且基本是靠聂卫平在硬撑。
到应氏杯、富士通杯这些世界大赛开始举办,中国围棋的成绩就很差了。这不是专不专心的问题,中国棋手专心的也有很多,不能说某一两个棋手不专心,就代表所有的中国棋手都不专心。
韩国围棋能整体突破日本围棋,还是得益于他们在技术上的突破。首先他们是精通日本围棋的,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人前往日本亲身学习,他们学到了日本围棋的精髓。其次光是学到了还不行,要突破就要有不一样的东西。韩国围棋之所以能突破日本围棋,就是因为有徐奉洙这个异类的存在。
聂卫平虽然强,但他走的还是日本围棋的路子,技术上并没有突破。而徐奉洙基本没受日本围棋的影响,要说有,就是长时间跟曹薰铉的争斗,他从曹薰铉那里学到了很多日本围棋的知识。而曹薰铉有了徐奉洙的磨炼,在曹徐两人十几年的争斗中,曹薰铉发现了日本围棋的短板,就是中盘战斗力不足。
其实中国古代围棋的中盘战斗力是超强的,但中国古代围棋断代了,没有传承下来。到上世纪学习日本围棋的时候,中国棋手已经差不多把中国古代围棋忘得差不多了。但第一代领军人物陈祖德,对中国古代围棋是有传承的,他的棋里继承了中国古代围棋强大的中盘战斗力。
于是,曹薰铉就开始拓展自己中盘战的技能,果然让中日棋手很不适应。
中国围棋一开始是学日本围棋,等韩国围棋崛起了,又开始学韩国围棋。所以中国围棋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都是靠棋手的天赋在与日韩抗衡,效果要差很多。
后来李昌镐出道,他的技术再次领先,所有棋手都拿他没办法。李昌镐的棋平常无奇,全靠他对围棋的认知深度。说白一点,就是他能看到的棋,别人都看不到。就跟现在的AI围棋一样,AI围棋也是平平淡淡。唐韦星曾经有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觉得AI围棋就像是拿着一根小木棍在跟大家过招。
一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大家都把李昌镐研究透了,围棋知识也都公开了。这个时候,韩国围棋就没有优势了。中国一大批少年棋手崛起,横扫棋坛。李昌镐的九连亚,恰好证明是他的技术跟当时的顶尖水平有差距了。年龄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如果是年龄的关系,他不可能拿九次亚军,可能一次也拿不到,就像现在的朴廷桓一样。
技术上的差距是很可怕的,就像柯洁,他年纪轻轻就下不动了,就是因为不学习AI,他原有的技术不够用了。
李世石是靠搅的,从布局就开始搅,中盘搅,后半盘也搅。没人搅得过他,所以他的成绩那么好。到后来,大家都能搅了,比李世石还能搅,李世石就不行了。
柯洁其实在技术上是集大成的,他的棋风灵活,什么风格的对手他都能应付,所以他是最强的。
然而AI围棋横空出世,就再也没有人类围棋什么事了。人类围棋所有的技术和风格特点,在AI围棋面前,啥都不是。AI围棋相当于把人类围棋全部推倒重来了,所以柯洁也不行了。
至此,以申真谞为代表的韩国围棋再次领先。所幸韩国围棋也只有一个申真谞,所幸我们也有AI围棋,这种差距就微乎其微了。
假以时日,围棋的未来必定是在中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