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的新剧《楠丁格尔先生》刚官宣就引发了争议。
南丁格尔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被誉为“提灯女神”的护士,是现代护理学的奠基人。
她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拥有优渥的生活条件,但她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护理事业,为伤病员带去了无尽的关爱与照料。
当她的名字与“先生”这一传统上用于男性的尊称相结合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一词不仅是对男性的尊称,也常被用来称呼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女性。
这种称呼方式,源于对女性才华与贡献的高度认可,是超越性别界限的一种尊荣。
例如,宋庆龄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女性,她的名字与“先生”紧密相连,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她革命事业的崇敬,也彰显了她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非凡领导力与智慧。
再如,杨绛先生,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她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更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先生”这一尊称。
有人觉得剧名叫先生没问题,在现代社会,虽然性别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先生”这一称呼所承载的尊重与敬意,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先驱。
不过,另一种声音更为强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先生”这一称呼已经逐渐与男性紧密相连,成为了一种性别标识。
在这种情况下,将南丁格尔称为“先生”,不仅可能让人产生误解,甚至可能被视为对女性身份的某种忽视或淡化。
女性应该被直接且恰当地称呼为“女士”,这是对她们性别身份的尊重,也是对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认可。
将女性称为“先生”,虽然可能出于敬意,但也可能无意中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使得女性需要达到某种“超常”的标准,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尊称。
2
我想起脱口秀的舞台上,演员Echo讲的她家的故事。
Echo出生在大山里,父母生了3个女孩,1个男孩,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
她说,父母经常打孩子,但有3种孩子不打。别人家的孩子不打,成绩好的不打,儿子不打。
她小时候成绩好,所以不用挨打。她从小就明白,在她们家,女孩子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跟儿子一样毫不费力。
在喜剧节目上,Echo把这段经历当成段子讲,但这段子背后,是3个女孩在家里残忍的生活状态。
她的二姐,因为成绩不好,脾气又倔,在家经常挨打,后来二姐受不了离家出走了。
年纪轻轻的二姐,没学历,没经验,没人给她撑腰,独自去大城市里生存,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有的家庭在分配资源时,会不自觉地偏向儿子,为儿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女儿则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取到与儿子同等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不仅限制了女儿的发展空间,也可能让她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Echo的段子揭示的是家庭中的重男轻女,也映射出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固有偏见。
在现代社会,尽管性别平等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性别偏见仍然存在于各个领域。
在职场上,女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职位与薪酬。
在学术领域,女性学者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压力,她们需要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这种性别偏见,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
我最近在看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演的是张桂梅校长的事迹。
在弹幕上,时不时飘来“张桂梅先生大义”、“张先生大义”之类的话,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称呼张桂梅女士?
还有人在弹幕上解释,女士被称呼为“先生”是尊称,象征着她们与男性比肩的努力与成就。
这种说法我听到过,但看到弹幕上有人一遍遍解释,一遍遍刷“张先生”的时候,我是非常反感的。
以前有这种说法,就代表到现在也可以一直用,一直卖弄这所谓的尊称?
就像以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要三从四德,要冠夫姓,没有任何地位。
所以,用先生称呼有成就的女性,确实是一种尊重,在如此恶劣的环境还能取得跟男性并肩的地位,多了不起。
现在呢?男女平等喊了这么多年,社会也进步了这么多年,竟然还要用跟男的一样优秀来表达对女性的肯定?
这算不算又回到旧时代,拿旧社会的糟粕当知识呢?
把优秀的女性称为先生,不仅无法体现她的性别身份,也可能让人对她的形象产生误解。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们的名字与“女士”这一称呼紧密相连,成为了新时代的楷模。
屠呦呦女士,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女性科学家,她的名字与“女士”这一称呼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她的性别身份,也彰显了她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性别身份,用恰当的语言来称呼他们。对于女性而言,“女士”这一称呼既体现了她们的性别特征,也表达了对她们的尊重与认可。
社会进步了,思想也要进步,别拿着老黄历炫耀那点本就稀薄的学识了。
毕竟,已经2024年了,性别也不是啥值得炫耀的东西,让称谓回归性别,先生就是先生,女士就是女士,也不是啥难事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