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2023年3月,余华在澳门城市大学进行了演讲。

演讲结束后,他坐在椅子上,在一本接一本递上来的书籍上,飞快签上自己的名字。

在一本书上签完名,余华发现读者带来这本书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好友史铁生的。

对于这样的事情,他已经见怪不怪了,像往常一样,他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并郑重签上了「铁生」。

对此,余华表示,如果书的签名是完完整整的「史铁生」,那十有八九是史铁生本人的签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铁生」,那毋庸置疑,就是他自己签的。

年逾花甲的余华,参加《我在岛屿读书》节目,在众作家拍合照时,苏童无意间提到了「轮椅」,余华听到后,神情突然变得落寞起来,喃喃自语:「铁生已经不在了。」

铁生确实不在了,他逝世于2010年的最后一天,距今已有十四五年,由「轮椅」瞬间就想到了过世的老友,由此可见两人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轮椅上的巨人

轮椅上的巨人

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市东城区,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自幼聪颖,中学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擅长体育,尤其是80米跨栏,经常在校内外的比赛中获奖,是个学霸。

然而,命运在他十八岁时给他开了个玩笑。

1969年,史铁生刚满十八岁,和其他学生一样,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前往延安农村插队(插队经历可以阅读他的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当时,他和其他下乡的学生一样,住在窑洞里。

夏天还好说,窑洞挺凉快的,但一到冬天,窑洞就是冰窟窿,他和同伴只能用大衣裹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冻得“次哈”不停哈气,全凭着火气壮,才能熬过漫漫寒夜。

二十岁那年的某天,史铁生像往常一样,在山里放牛,没想到突遇暴雨和冰雹,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他只能和老牛冒雨回家。

回到家,他发了高烧。

发烧对年轻人来说,不过是个小病,扛一扛也就过去了,他以为自己身强力壮,扛一扛也就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的病情竟然逐渐加重了。为了治病,他先行回了北京,在父亲搀扶下,走进了北京友谊医院。

经过检查才知道,高烧是脊髓受损导致的。进医院时,他下过这么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但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他的下肢彻底瘫痪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最终,他躺着出了医院。

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感到自己的生命失去了色彩和意义,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一片空白,随后由着一个个死字去填满。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低谷和自我封闭,甚至多次尝试自杀,但都被家人和朋友及时阻止。

住院期间,还在乡下插队的同学不断给他写信,软硬兼施劝骂并举,试图激起他活下去的勇气。

回到北京的同学每逢探视日必来看他,甚至不是探视日,他们也能想方设法的进来看他。

后来,他搬到了一个闲置的小楼梯间,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一岁中最惬意的时光,每天上午坐在窗前读书,有时还学外语。

中午,透过窗户,眺望大街上的人群,盼着朋友们来看他。

朋友们给他带来了书籍,带来了外面的消息,带来了安慰和欢乐,还带着新朋友来,友谊慢慢将他包围。

慢慢地,他放下了死的念头,因为友谊,也因为爱情的影子,给他未来的日子带来幸福也带来痛苦,尤其带来激情,把一个绝望的生命引领出死谷。

但是好景不长,在双腿瘫痪后不久,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差不多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只能用血管喝葡萄糖,血压也不稳定,一会高一会低。

肾不堪重负,他最终被确诊为尿毒症,从此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忍受着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每周接受三次透析治疗。

他说:“做透析就像去上班,有时候也会烦,但我想医生、护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们好多了。”

他是多么的乐观,将病痛踩在脚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在透析间隙,他坚持写作,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最终写出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经典作品。

2010年,一次透析后,史铁生突发脑溢血,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仍然没有将他从死神手里抢走。

因突发脑溢血,他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将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一决定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更加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去世前,史铁生蜷缩在医院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他强忍身体极度的虚弱和痛苦,坚持等待从天津赶来的医生,希望自己的器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保存并移植给需要的患者。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硬撑了长达9个小时之久!最终,他的肝脏被成功移植给了一位高危病人,延续了另一个生命的希望。

史铁生是一个没有恶意的人,什么怨言都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

正如他在《我之舞》中所说:「死,不过是一个辉煌的结束。同时是一个灿烂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没死,全靠了友谊

我没死,全靠了友谊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史铁生说:「我三进三出友谊医院,我没死,全靠了友谊。」

「友谊」一语双关,既指友谊医院,又指朋友间的友谊。

在友谊医院里,王主任、张护士长对他呵护有加,凭着精湛的医术,数次从死神手里将他抢下来。

还在乡下插队的同学不断给他写信鼓励他,已经转回北京的同学,每逢探视日更是必来看他,即使不是探视日,他们也想方设法进来陪他。

众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宽慰,把一个绝望的生命从死亡之谷带了出来,让他一时忘记了死。

当然,还有爱情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铁生做守门员

史铁生做守门员

余华曾在《篮球场上踢足球》一文中,讲过一件趣事。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期间,马原邀请余华、史铁生、莫言等人去沈阳,给辽宁文学院的学生讲课。

夜里,看完了世界杯的比赛,众人就有了自己是球星的幻觉,拉上几个马原在沈阳的朋友,在篮球场上(辽宁文学院很小)和辽宁文学院的学生踢起了比赛,并让史铁生在场边做教练兼拉拉队长。

余华等人球技一般,一上来就被辽宁文学院的学生攻入几球。

余华眼看着失球太多,这样下去非输不可。

于是,他们使出绝招,让史铁生当守门员,并吓唬辽宁文学院的学生:「你们要是一脚把球踢到史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

果然,有了史铁生在后方坐镇,他们直接放弃后场,猛攻辽宁学生的球门,而辽宁文学院的学生的也确实不敢继续攻门,但无奈前期输球太多,他们最终还是输掉了比赛。

虽然输了比赛,但史铁生却非常高兴。

史铁生在《我的梦想》说:「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如果这一天电视里有精彩的体育节目,好了,我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像过节一般,一天当中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想着它,一分一秒都过得愉快。」

就跟电影《触不可及》里说的一样——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史铁生的朋友,对他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正常的人。

史铁生还在《我的轮椅》里面还提到过一件事。

其实,在给余华等人做守门员之前,马原一开始想带史铁生去的是西藏,结果史铁生直接来一句:「到西藏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

这可把马原给吓住了,于是把目的地由西藏改为辽宁,这也才有了史铁做守门员的趣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华和莫言给史铁生偷黄瓜

曾有一阵子,余华和莫言在北京暂住,史铁生常摇着轮椅去看他们。

到了门口,史铁生只要喊一嗓子,余华就把他背他进去,几人光着膀子,通宵聊文学,累了就铺席一睡。

余华住处附近有一片农田,到了天黑,他和莫言就偷摸进去弄点黄瓜吃。

回来的走道里有水缸,余华将偷来的黄瓜在水缸里一洗,给史铁生送去。

史铁生咬一口嘎嘣脆:「哎呦,一辈子没吃到这么新鲜的黄瓜。」

余华得意地说:「要知道,这黄瓜从我们摘下来到进你嘴里,还不到10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曾在采访时自我调侃,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这句话是调侃,更是谦虚。

自他二十一岁第一次进入友谊医院,就再也没与「生病」脱离关系。

住院期间,白天坐在窗前读名著。

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开始想要写点东西,这便是他最初萌生创作的欲望。

两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什么都找不到,经常摇着轮椅去古园地坛,为了逃避现实,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他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他为什么活,第三个是他干嘛要写作

那段时间,他整天耗在那里,就跟上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他就摇着轮椅去地坛,别人下班了,他也就回去了。

慢慢地,他想开了,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就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于是,他在地坛里思考,在地坛里阅读,在地坛里写作,在地坛里重生。

后来,史铁生身患尿毒症,每周接受二、三次透析治疗,但仍坚持写作,笔耕不辍,利用四年的零碎时间创作了散文集《病隙碎笔》。

对他而言,这不仅仅只是一本散文集,还是一部心灵自愈之书。

自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史铁生先后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年轻人读史铁生是读他对生活的观察,读他对生与死的思考,也读他的真情流露,更透过文字看到曾被命运击倒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路。

下面介绍几部我阅读过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983年,史铁生发表了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青年文学奖,标志着他在文坛上的初步成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不仅是一篇回忆知青岁月的小说,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作品。

它以史铁生自身的知青经历为背景,通过讲述“我”在清平湾的生活经历,真实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山村——清平湾——的风土人情,展现了陕北人民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

这部小说是史铁生在病榻上创作出来的,他说:「创作清平湾是因为病着,因为真心想念」。

1983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青年文学奖。
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名家点评:

  1.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写的是陕北换土地上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悠远绵长的乡村图景,写得纯净。——陈忠实
  2.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小说在情节安排中多次融入陕北民歌,是信天游,质朴而又迷人的梦。——王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经典中的经典。

提起史铁生,就不得不提《我与地坛》,说起《我与地坛》,就不得不提史铁生。在我眼里,《我与地坛》是与史铁生划等号的。

作家韩少功如此评价《我与地坛》:我以为一九九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说是丰年

注:《我与地坛》有时候被视为小说,有时候又被视为散文。但,史铁生认为《我与地坛》是散文。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不仅仅是一座废弃的古园,更是他的精神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

地坛是一个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存在,它象征着残缺、无力,与史铁生自身的遭遇相呼应,成为他表达生命体验的重要载体。

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相遇,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他在地坛中思考生死、时间和空间等重大命题,通过与地坛的共鸣,获得了关于生命意义的重要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

2002年2月,散文集《病隙碎笔》首次面世。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身患尿毒症、接受透析治疗的艰难岁月中,历时四年精心雕琢而成,被誉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

它深刻展现了作者在极端困境之中,对神性与人生终极意义进行的一次既艰苦卓绝又辉煌壮丽的探索与眺望。

《病隙碎笔》全书共分为六辑,从人生百态、苦难磨砺、命运波折、爱情韵味、金钱价值、道义坚守、信仰追求等多个维度,深刻而精辟地阐述了生命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不到作者对病痛的丝毫抱怨,也感受不到精神上的颓废或生命力的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平淡零碎的叙事手法和内心独白,以及对生命、理想、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与真挚触动。

2002年,荣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2年,凭借《病隙碎笔》,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杰出作家奖」。
2005年,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病隙碎笔》部分经典语录:

1、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2、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3、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4、生病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5、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会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6、你不必非得看多少本书,但你要看重这沉默,这黑夜,它教会你思想而不单是看书。你可以看些书,但世上的书从未被哪一个人看完过,而看过很多书却没有思想能力的人却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务虚笔记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作者通过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通过童年经验、革命和背叛、爱情的意义等来思考虚无,也就是思考生命。

作者在《务虚笔记》里写道: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展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1996年,获得《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
1997年,荣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
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丁一之旅》

《我的丁一之旅》

《我的丁一之旅》是史铁生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题是「性与爱情」。

作者通过发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爱情故事,探寻从性意识最初的懵懂到性爱、情爱、爱情之间扑朔迷离飘忽不定的轨迹。

小说以丁一的故事为结构主体,其间穿插了姑父的故事、依的故事、娥的故事、秦汉的故事、丹青岛的故事等。

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我的丁一之旅》入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史铁生之后,谈生,那叫奢侈,论死,则是矫情。

他让我们明白,人只要活着就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面前,都可以加一个「更」字。

你觉得自己不幸,总有人比你更不幸;你觉得现在不幸,未来可能更不幸。所以,请珍惜眼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