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第三阶段研究的第3篇文章。
这篇文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记载了中药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和药学干预的一个案例。文章的题目叫做,运用《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理论开展中药治疗痹证的药学监护及干预1例。
文章首页
(一)
如果大家有印象,我们在第二阶段研究就有1个案例报道。第三阶段呢,我们也有案例报道。以后的每个阶段研究,我们都要有案例报道。
为什么要做案例报道?
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汤液经法图”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我们常说,虽然目前对于“汤液经法图”的认识是初步的、肤浅的,但是,开着这样一个初级构造的车,我们依然能够上路,能够实现这辆车的价值。
当然,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升级和装修这辆车。
好,接下来,我们给大家简单讲讲这个案例。
案例分析(图源网络)
不同患者来到中医院,对于中医药治疗的主观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患者愿意跟随医生的用药习惯;而有些患者,则明确提出想服用中药治疗。这个案例,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患者。
患者主诉,腰痛,下肢麻木,反复发作,近期加重。现代医学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患者入院之前已经接受过营养神经治疗和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本次入院后,患者就希望能够采用中药快速缓解症状。
所以,医生在首次处方时,就请药师采用“汤液经法图”进行分析和会诊。
当然,作为药师,我们的临床经验是远不如临床医生的,所以,我们在考虑组方时,就要多参考该病的临床常用药和临床协定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
这样的话,等于我们是在医生的既往临床经验基础上进行的组方优化,就比从零开始要好。
明确了这个思路,我们就开始考虑患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患者腰痛为主,反复发作,近期加重,现代医学的病因是骨质疏松和腰椎间盘突出。考虑到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所以,这个病位就是肾水。而且,反复发作近期加重的腰痛,应该是以肾虚为主。
除了腰痛之外,患者还有下肢麻木的症状,而且受凉后加重,同时也有怕冷和头晕的表现。考虑到肝主升阳,肝主筋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那么,这些症状可能就是肝虚为主。
加到一起,就是肝肾两虚,肝肾不足。这就是病因病机。
有了病因病机,就有了治则治法,肝肾不足的治则治法就是补肝肾,用辛味药补肝,用苦味药补肾,辛苦联用。
汤液经法图
大家注意,“汤液经法图”的补肝肾,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补肝肾,还不一样。前者的补肝肾,是补肝同时补肾,是横跨两个脏腑的治疗。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说的补肝肾中药,其实从功效上看,就是补肾为主,基本没有补肝的作用。
例如,《中国药典》记载的枸杞子的功效是“滋补肝肾”,但实际上,枸杞子补肾没问题,但从性效看,补肝的作用很弱。
又如,《中国药典》记载山茱萸的功效是“补益肝肾”,但实际上,山茱萸是一个酸味为主的中药,不仅不补肝,而且泻肝。
山茱萸(图源网络)
那么,谁符合“汤液经法图”对补肝肾的认识呢?对了,是附子,是巴戟天。但是附子和巴戟天在《中国药典》记载的功效,都不是“补肝肾”。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中医药理论内容中的错位和错配,一直是阻碍标准化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验总结和历史记载来对待它们,沿用放置了之,而是应该认真思考,认真研究。
中华民族是最讲理的,是最讲名正言顺的,这个美德不能丢。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图源网络)
(二)
好,有了治则治法,我们就可以在临床常用协定方基础上进行优化。
关于这种骨痛类疾病,我们临床有一个协定方,以骨碎补、杜仲、熟地、山茱萸、菟丝子、龟板、牛膝、枸杞子为主。我们重新梳理了这个方子的药味配伍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增加了辛味药,同时增加了补泻兼施的治疗能力。
最后形成的方子,以辛味药和苦味药为主,酸味药、甘味药和咸味药为辅,药味配伍结构为“六辛五苦二甘二酸二咸” ,即:骨碎补15g、桂枝10g、防风10g、秦艽20g、川芎10g、黄芪10g、酒萸肉20g、白芍20g、生地黄30g、醋龟板10g、牛膝15g、枸杞子10g、杜仲15g、天麻10g、葛根30g、煅牡蛎40g、蜈蚣2条。
当然,从功效上看,这个方子也是覆盖了补肾壮骨、活血止痛、养阴柔筋等多个功效,靶位锚定的就是肝木和肾水。所以,患者服用9天以后,腰痛、右下肢酸胀痛麻木、右上肢麻木、脚底发凉、颈部僵硬、头晕、怕冷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
第一次处方的汤液经法图示
当然,好转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患者自诉出现了口干、大便干的副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用药过于侧重于辛苦左升这条路,同时节气过了惊蛰,天气回暖所致。所以,第二次调方时,我们增加了泻肝泻肾的酸甘药味,以平衡补肝补肾的辛苦药味。
这样调整之后,患者又服用了6天,第15天随访,口干和大便干也明显缓解了。
这就说明,根据“汤液经法图”理论,我们既可以锚定主要病证,选药开方,也可以根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加减调方。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临床药师的会诊及随访(图源网络)
(三)
除了草药之外,这个患者服用的中成药,也可以用“汤液经法图”思路进行药证相符的匹配性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了3个中成药,丹鹿通督片,扎冲十三味丸和金天格胶囊。其中,丹鹿通督片的定位就是肝肾,主导药味就是辛苦,黄芪和鹿角胶是有辛味的,杜仲和丹参是有苦味的,整体对证。扎冲十三味丸的定位是在肝心,一方面祛风通窍活血,另一方面是镇静安神,部分对证。
而金天格胶囊,可能就不好分析了。
金天格的成分是人工虎骨粉,我们先来看看虎骨。
虎骨是一个温热性的中药,功效是祛风定痛,强筋健骨,镇惊。从这个角度看,定位可能是以肝肾或肝心为主,药味以辛苦或辛咸为主。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虎骨的这个功效,与药材为骨的来源有关(肾主骨),同时也与虎的阴阳五行属性有关。 具体来看,十二生肖里面,虎与寅相配,而十二地支里面,寅配属的是木,而且是阳木。所以,无论从现代医学角度,虎骨的成分与药理是怎样的(可能还没有完全阐明),但是从发生学角度,刚才这个寅虎肝木的配属关系,可能才是虎骨具有辛温祛风止痛、强筋健骨之性效的底层逻辑。
在没有实验也不需要实验的古代中国,这就是虎骨功效最初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的实践检验奠定基础。
虎-寅-木-肝-辛的配属关系(图源网络)
好,既然虎骨的辛温祛风强筋之性与寅虎有关,那么,如果我们用牛骨或者猪骨替代虎骨来使用,或者直接用软骨素、透明质酸等化学成分来模拟,这其中的功效还能不能保持,能保持多少,其实都应该好好研究。
这种研究,不是几个动物实验指标能体现的,而是应该在排除所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后,进行单因素的临床疗效比对。
所以,越来越多的现代中药,其实对中药药性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恢复药性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现代中药进行准确的药性界定,那么,未来可能就会进一步滑向唯成分论和唯指标论,这对于中医药传承发展是不利的。
不是说成分和指标不好,只是它们不适合中医药。
好似,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实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但愿,不为浮华遮望眼,愿为春泥化落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