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以前叫桃林塞,从潼关东边到灵宝西边这块地方都归它管,是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的地方。
在秦函谷关被废弃以后,潼关就取代函谷关变成了新的“三秦镇钥”、“四镇咽喉”,一直都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武汉会战结束后,蒋氏于陕西设立了第十战区,一方面是要防着延安往陕南发展,另一方面是防止日军突破潼关进到关中。
抗战爆发以后,日军特别惦记的就是所谓的“川陕攻略”,他们打算效仿忽必烈灭宋的手段,想从关中出兵,翻过秦岭去四川,然后从大西南横扫中国。
要达成所谓的“川陕攻略”,关键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另一个是潼关。
要是日军把中条山占了,一方面能减小进攻潼关时侧翼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能随时跨过黄河攻打潼关,想进就进,想退就退;可要是没了中条山,那就意味着潼关的守军得独自应对日军的进攻,自己没法招架。
中条山失守以后,潼关变得格外重要。正因如此,蒋氏才把他信任的大将兼学生蒋鼎文和胡宗南派去镇守。
中条山丢了以后,日军本来打算搞“川陕攻略”,还为此集中了好多兵力和物资。日军心里想的是,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日军还占优势的时候,集中大批兵力赶快把中国这边的战事解决掉,然后把兵力调到西南太平洋去跟盟军较劲。
但杜立特轰炸东京把日军的计划给打乱了。
日军觉得,就杜立特轰炸东京这事儿能看出一个情况,就是日本所谓的“国防圈”靠不住。在没弄清楚盟军空军是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之前,他们还错以为飞机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机场群起飞的。
所以,一场针对第 3 战区里机场群的战役开打了。
日本起初的打算只是针对机场群,没有占领的想法,可指挥作战的畑俊六和 13 军司令官泽田茂私自更改了作战计划,把原本要用 50 几个大队的“浙江作战”变成了 82 个大队,这在日军那叫“浙赣线作战”,在中国这边叫“浙赣会战”。
这次会战虽然第 3 战区失利了,但日军却出现了两个战略失误,其一,拖延了日军向太平洋战场增兵的进程;其二,损耗了原本打算用于发动“川陕攻略”的兵力和物资。
等日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机会已经没了。
不过日军想要发动“川陕攻略”的想法一直都在,特别是冈村宁次,老是惦记着这个战略。但就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所以一直没发动成。
1944 年的豫中会战,1 战区的司令官蒋鼎文和副司令官汤恩伯输得一塌糊涂。
洛阳丢了以后,原本在潼关前面的防线没啥用了,日军紧接着就到了晋陕省界,好像要进攻潼关,往关中去。
1944 年 4 月 28 号,日军华北方面军的高参吉本重章大佐跑到南京,找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请示开展陕西门户潼关的作战行动。
畑俊六挺心动的,不过头脑还算清醒。
他心里明白,虽说这会儿日军在河南段打仗占了优势,可接下来要展开的湘桂段作战那才是关键。要是把准备在湘桂段作战用的兵力挪去攻打潼关,万一战事陷入僵局,损失太多,或者到了需要这部分兵力南下作战的时候调不回来,那可就糟糕了。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一直对“川陕攻略”心心念念。他始终觉得,要是有实力调动大军,把兵力用在“川陕攻略”上要比发动“豫湘桂作战”强得多。所以在豫中会战结束后,冈村宁次才派人去南京请示发动潼关作战。
确实,1944 年日军调遣大批兵力去打通一条都不清楚能不能守得住的交通线,从战略上讲,这就是个糊涂的举动。
这真没办法,日军那奇葩的参谋制度弄出了一群只定方案不管胜败的参谋,而且这群参谋还一个比一个骄傲得不行。只要他们坚持,别管军衔只是个少佐、中佐,他们的意见就算中将、大将也反对不了。
5 月 2 号,畑俊六表明了态度,他虽说忧虑兵力不够,不过长久以来对“川陕战略”的那种执着念头,还是让他给想要攻打潼关的华北方面军放行啦。
畑俊六的想法是,“只要不影响京汉作战和湘桂作战抽调兵力,而且靠方面军自己的力量能攻占并守住,潼关作战就能开展。”
见畑俊六是这样的态度,华北方面军也只好罢休了。为啥?因为兵力不够啊。
原本呢,冈村宁次指望畑俊六能给他支持。谁知道,碰了一鼻子灰。
冈村宁次倒是没啥动静了,可 1 军却不乐意了。
5 月 27 号,冈村宁次又收到了 1 军准备进攻灵宝一线的请示。这请示说,要保住陕县的桥头堡,就得在灵宝一线发动进攻,把阌乡以东的中国部队,特别是第 8 战区(这会儿第十战区没了,陕西归第 8 战区管)的部队给消灭或者打跑,之后恢复原来的局面。
冈村宁次心里清楚得很,别看前线部队嘴上说只打到阌乡。但打到阌乡的话,就表示这次作战从东边到西边把河南省给打通了。(当时河南东边的省界是永城,西边是阌乡。)
打到阌乡以后想干啥,不就是盯着潼关嘛?
为了能让冈村宁次点头同意他们的计划,前线的日军表示,用不着华北方面军来增援,光现有的第 69、63 师团,第 59 旅团,独混第 3 旅团以及独步第 9 旅团这些兵力就完全够使了。
可话才说完,第 63 师团就给抽调走啦。为啥呢?因为华北八路军的进攻太猛啦,守备的日军压根就扛不住,只得从前方抽调兵力去支援。
这样一来,在一线作战的日军就只剩下 14 个大队啦。
就凭这么点儿兵力,居然敢朝灵宝一线发动进攻?
那驻守在灵宝一线的中国部队数量是多少呢?有 10 个师、一个挺进纵队,另外还有 1 个重炮营跟战车防御炮营。
从兵力来看,灵宝一线的中国部队比日军多得多。日军总共就 14 个大队,就算满员,也不到两万人。可中国部队每个师,就算没满员,也能有 7000 到 8000 人,有 7 万到 8 万人的兵力难道还打不过只有两万多人的日军?这又不是抗战初期,那时候双方战斗力差距巨大。
另外,就日军各部的番号而言,这压根不是啥精锐的部队。而在灵宝一线的守军中,有四个师是胡宗南刚从关中调过来的,不但人员齐整,装备还特别好。
冈村宁次对 1 军的过分自信很不放心。于是,他亲自跑到陕县前线去视察。视察完,冈村宁次心里凉了大半截,就凭这样的兵力能跟中国部队 10 个师对抗?1 军司令官吉本贞一敢吹牛,他可不敢信。
就为这,冈村宁次主动说要给前线加兵力,不过提了个条件,就是在 6 月 10 号,这些临时配来的部队必须撤回去,要不然,会影响接下来的湘桂段作战。
那这回日军派来了多少增援的兵力呢?
两个步兵大队,两个坦克中队,两个山炮中队以及两个野炮大队。
日军这回增援,步兵没多少,但火力可不弱。这是由于冈村宁次对这次作战的地形心里犯嘀咕,这次不是在平原打仗,而是在山区打,要是火力太弱,恐怕连中国守军的防线都冲不过去,更别提打到阌乡了。
1944 年 6 月 5 号,日军展开了进攻。
面对好几路日军展开的进攻,中国守军分别把守,接连阻击,日军的进展很迟缓。
到 6 月 7 日,第 69 师团总算给吉本贞一回复了战报,讲进展慢的原因,纯粹是道路又崎岖又难走还很险峻,不光坦克使不上劲,就连炮兵也没啥明显作用。
确实,在三百米以下标高的山区打仗,炮兵的威力跟在平原地区打仗没啥大差别。但在三百米以上的山区打仗,炮兵能起的作用就不大了。另外,路太难走,坦克差不多成了没用的东西,每到转弯的地方,常常都有守军的战车防御炮阵地,一不注意,坦克就会被打坏。
而且要命的是,到了山区以后,日军的通信出状况了,各路日军跟后方的信号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的甚至彻底没了。
这下可好,战前一个个信心满满的日军将官,他们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击。
打到 6 月 8 号,之前跟后方失联的第 59 旅团总算发来报告,讲不但大路,就连小路也都被中国守军给占了,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打不通。
而且,第 59 旅团还挺遗憾地说,只能放弃这一“壮举”,错过难得的好机会,实在抱歉。
瞧这样子,第 59 旅团好像打算放弃这次作战,要撤啦。
就在灵宝前线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蒋介石还给胡宗南下了死命令,“谁都不许往西撤,不然就按连坐法收拾。”
打到 6 月 10 日下午的时候,吉本贞一突然记起冈村宁次的交代,派来的援兵该回去的时间到了。
可要是援兵撤了,凭 1 军的兵力压根就没法支撑作战。往后这仗还能接着打吗?
心里没底的吉本贞一赶忙跑到前线,跟援军指挥官坦克第 3 师团长山路秀南中将合计了一番,得到的结论让人很丧气。
进攻,打不上去,要是临时配来的这股援兵撤了,这仗就更没法打啦。
撤退,一方面丢面子,另一方面临阵撤退,风险太高。
要是援兵没撤走呢?他俩琢磨了一阵,都觉得不能违抗命令。
没辙,援兵只得撤离。
因为援兵撤走出现了空当,吉本贞一不得不把驻守在渑池南村渡口的 120 大队给调过来。
吉本贞一心里特烦闷,就一个大队的步兵,咋能填补上两个步兵大队以及坦克、炮兵各一部分的空缺呢?
严格来讲,这时候日军没力气进攻啦,然而战局的走向却让吉本贞一没想到。
他正在司令部里郁闷着呢,冷不丁收到了前线的战报,讲正面的守军正在往后撤。
这到底是咋回事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