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北枕长江,西抱太湖(拥有超70%的太湖水域),境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拥有太湖、阳澄湖等湖泊400多个,长江、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等河流2万多条,省市级重要湿地103个,湿地公园21个,湿地率达到38.35%,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十几年来

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生态挑战

苏州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推进污染防治

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

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湿地监管体系

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0.56%,湿地保护率达72%。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连续多年发现鸟类2万余只,已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现场评估并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典范。今年5月,苏州正式获“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多样性

是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

关键指标

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生态韧性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保障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苏州市政府于2022年发布《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随着全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5月22日,苏州首次发布苏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全市共记录各类物种4353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578种,陆生脊椎动物355种,野生鸟类401种,陆生昆虫1135种,水生生物1285种;包括珍稀濒危物种120种,极危物种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外来入侵物种16种。苏州生物多样性水平处于全省上游,呈现南北大于中部、西部大于东部的分布特点。大部分陆生和水生生物分布在大阳山、上方山、沿江区域、大运河沿线和阳澄湖一带。湿地作为动植物的重要自然栖息地,在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

严控生态保护空间

提升湿地生境质量及其异质性

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苏州积极构建“三核四轴四片、多廊多源地”生态保护格局,攻坚水域岸线综合整治和河湖水系连通,并围绕“二带四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开展湖泊群和生态廊道建设。苏州各湿地间的连通性逐渐提高,湖泊群逐渐恢复,生境异质性逐渐增强。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湿地系统仍存在生境退化和破碎化现象,对不同物种的生存、迁移、迁徙和繁衍造成较大威胁。有必要设置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持续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与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干扰,系统提升湿地生境质量。另借鉴欧美地区以“基质—斑块—廊道”为主要结构的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经验,基于湖泊群和生态廊道建设,围绕重点湖泊与河流,推进河湖畅通和综合治理,打造蓝绿交织、通江达湖的湿地生态网络,保障生物群落的正常迁移、迁徙与繁衍需求,着力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化区域生态网络安全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

苏州强化污染防治、加大湿地生态修复

在太湖流域、阳澄湖一带、沿江区域

大运河沿线等地

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

着力提升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

作为“物种的资源库”,全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湿地存在退化现象影响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小微湿地。另外,广泛分布的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湿地动植物造成较大威胁,致使大多湿地群落结构存在同质化现象。借鉴新加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需基于本土物种摸排,持续推进动植物、菌种等生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调查、编目及数据库建设,建立不同区块湿地的种质资源库;在湿地生态修复和景观恢复过程中,强化本土特色种质资源的引育、复育和保护,以及生物群落的调控。打造涵盖多元本土物种的多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并加强修复湿地生物资源的维护与管理,持续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

苏州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湿地生态网络

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管理

科研数据可视化呈现、重点区域实时监管

以及保护管理快速联动

目前已基本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建成6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正在建设昆山天福湿地、吴中西山岛、虎丘湿地公园等7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苏州在全市布局100个鸟类监测区和115个水质监测区,从水质、气象、生物、土壤四个方面对省市级重要湿地开展长期系统化监测研究,并应用环境DNA、AI识别等新型技术,对珍稀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生态健康指示物种进行观测与识别,在全国率先用鸟类生物多样性作为湿地保护考评因子。但众多小微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管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机理复杂,涉及众多环境和人为因素,还需建立多元协同合作机制。例如,充分调动科研力量,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态机制研究,并基于智慧湿地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模型,为复杂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