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最近涌现出的一个感受,先说几个例证,然后再分享背后的底层产品认知(关于AI-Native的MVP,非常核心的一张图)

1、6月3号的星球推送文章《看了这2篇,明白为什么经纬创投最后重注Minimax了》里,有闫俊杰的这段话:

“ 过程很痛苦,失败了两次。因为我们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做新东西又增加了不确定性……比如模型训了半个月,发现一些指标离前期估测的越来越远。就像发了一个火箭,本来以为它可以到三万米,但它偏航了。

你就开始想哪个地方错了,把问题解完之后,发现还没有回到一个好的状态,又失败了。但你得到了很多经验,把经验汇聚起来,再来一次。

每一次都是很多钱,更重要的是时间。”

2、6月1号的AI日报里,John Schulman说

“ 从 high-level 角度看,我同意要执行长期的连续任务,确实需要模型具备更高的智能,也会让训练成本更高。但除非我们能超精确地设置实验参数,或者说按照特定的方式设计实……模型可能最终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转变,在智能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具备处理连续任务的能力。”

3、5月30号和5月31号的AI日报里, 分别介绍过

Agent驱动狼人杀游戏(http://xhslink.com/a/a7JEH44SEPLW ) ,其作者花费了2个月,改造年初的文字版agent狼人杀,变成像素风的游戏。

以及,GPT-4o“自动生成Figma设计稿”Demo(https://mp.weixin.qq.com/s/4cY0YfM5pxFLYsiqciW0DQ ) 的案例中,作者探索了3个月。他也说道, “ 三个月的旅程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GPT的结果在早期阶段是不可控的。我花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与之抗争。这段时间我更换了很多数据交互的实现方案,连接了工程中的各个流程节点。 ”

这两个案例的时间周期说明

i,里面有巨量的细节问题,不断在调试。

ii,这就是壁垒,别人没法短期赶上的。

iii,大家今后自己手搓Agent的话,可以预留时间2~3个月。

4、为什么做AI-Native产品,类似做实验呢?

一方面,是基于LLM本身就是概率游戏,生成式AI每次的结果不一定完全可控;

另一方面,是底层产品方法认知的不同。 AI-Native的MVP,核心是下面这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机器学习产品模式,是先有数据,训练出相对确定的模型,然后直接变成功能产品。

真正Native、LLM使能的产品,是先有一个要去模拟的技能know-how,然后根据效果评估是否更趋近于“学会”了,进而会有更明确的、需要积累什么新数据项的认知结论,再去收集数据、训练模型。

5、今天这个内容,看起来是一个点,等未来我把整套AI-Native产品方法论串起来讲时,大家会更加get到其中的巨大意义。

本文,6月11日,首发于星球“AI产品经理大本营”。

【One More Thing】

「黄钊的AI日报·第五季」,已有400位读者加入,可免费试读4篇,扫下图二维码即可(或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入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注1:星球“AI产品经理大本营”会员,可免费开通,无需重复购买,联系乐乐即可(加v,lelegirl721)

  • 注2:小报童“AI日报”,为星球会员权益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hanniman原创AI干货、会员微信群等「三大会员权益体系」, 。

30元星球优惠券,更适合产品经理,有效期截止今晚23点,先到先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黄钊hanniman,前腾讯PM,前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AI产品经理,12年AI、15年互联网经验;垂直于AI产品经理的第一社群“ ”(7年)和自媒体“hanniman”(10年);作品有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