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王晨婷

说起“中国制造”,不少人一时间想到的或许还是服装厂的画面。

一排排制衣工人坐在缝纫机前,拼装起袖口和衣领,一针一线缝出“中国制造”的神话。从广东或浙江的郊区漂洋过海,摆在国外超市里的货架上等待选购。

这一场景已经悄然生变。“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三地曾是中国纺织的代表城市,但如今,走进青岛的智能工厂,不再见到女工伏案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列列精密先进的纺纱设备。几名工人驾驶小型电瓶车穿梭其中。万锭用工人数减少至10人,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不只是服装,在更多看似传统的产业中,由创新驱动的新鲜故事也正在发生——智慧农业应用开花,农业产能大幅提高;传统高污染的钢铁行业,绿电能源逐渐实现替代;汽车企业成功转型,引领全球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1979—2023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0%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1位。2023年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提升至16.9%,稳居世界第2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新的腾飞正在发生。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制造业的75年

75年前,初生的新中国年产自行车量勉强达到1.5万辆,自行车依然是稀罕货。

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当时的中国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从火柴到国产大飞机,从面粉到嫦娥六号采回月壤,中国一步步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机身框的铝合金、航空窗户的特质玻璃,到隔音隔热的“飞机棉”,要造出一款全自研的国产大飞机,每一寸细节都意味着需要研制的关键技术。

如重庆再升科技原本主要生产冰箱的真空绝热板,于2016年毛遂自荐,决定为C919大飞机研制“飞机棉”。经过持续数年的攻关,再升科技自主研发的“飞机棉”终于走出实验室,开始生产,成为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能够批量生产此材料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图源:时代财经 王晨婷/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图源:时代财经 王晨婷/摄)

在电子制造业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生产的中心枢纽。苹果公司多年来依赖中国制造业网络,依靠富士康等企业将全球的研发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电子产品。以华为和小米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也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正是这些产业背后的技术创新与自动化改革,推动了中国制造的升级,使得“中国制造”从以往的“低成本代工”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制造”。不仅如此,中国的产业升级还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场场全球贸易的洪流中,中国制造业正变得不可或缺,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坚实支撑。

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

“WTO(世界贸易组织)不是哪个国家说了算,而是世贸组织所有成员说了算。”

2024年的博鳌论坛上,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的一番话引发不少人共鸣。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更深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

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是通过构建一个横跨亚非欧的贸易和投资网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在东非地区,中国承建的蒙内铁路极大地缩短了肯尼亚蒙巴萨港到首都内罗毕的运输时间,不仅提升了货物的流通效率,也为肯尼亚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像这样的项目,在非洲、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并不罕见。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国与这些地区的国家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也将中国的制造能力、技术经验和资本优势,转化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实际行动。

 图源:时代财经 王晨婷/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时代财经 王晨婷/摄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拉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

以能源领域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对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长,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出口国则依赖中国对铁矿石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

在消费品领域,全球品牌也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商业机遇。LVMH和爱马仕等顶奢品牌,都将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视作新的增长引擎;进博会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展会平台,每年吸引三千多家国际企业参展,共享中国市场机遇。

2023年5月,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对媒体表示,中国约占据了美国科技产业三分之一的市场,“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以大国体量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正积极布局绿色经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

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一方面,“双碳”目标下,中国近年来在绿色经济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积极推动能源转型。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步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氢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2023年12月23日,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成功点火投产。这是目前国内最大集成采用多气源、并最终采用全氢进行工业化生产直接还原铁的生产线。

与传统碳冶金相比,氢冶金可以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也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再次迈出了示范性的一步,将进一步引领传统钢铁冶金工艺进行变革。类似的绿色变革,也正在传统行业的各个领域发生。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不断推升,由此带动的新兴产业,不仅将中国推向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沿,也将为全球经济的转型和增长提供动力。

例如,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近年来快速崛起,比亚迪、蔚来等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中国新能源车也为全球碳减排目标作出了不小贡献。

与新能源汽车一起崛起的,还有整条产业链。从锂矿等关键原材料,到动力电池组件、核心电子元件等等,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00万家。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投资和研发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无论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还是金融科技领域,AI技术的应用已经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AI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29万件,其中中国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64%,超过51万件,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产业正稳步向‘新’向‘绿’转型,这背后反映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时代财经,高技术制造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部分产业顺应全球技术和绿色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从2024年上半年数据也可得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在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布局,中国将继续在全球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投资新兴产业和技术,中国正在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地位,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更加可持续、高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