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龙 王国灿
以城会友,不以山海为远。现就如何打造县域“国际儿童友好”城市这一主题,提出我们的思考与建议。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随着全球对儿童友好理念的深入推广,将这一理念融入县域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儿童权益的尊重,也是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来源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由此衍生了“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联合国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将儿童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提升城市的儿童友好度。县域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打造县域“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必要性与挑战
现如今,打造县域“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此项行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同时,在我国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哪些挑战。
(一)必要性
1.保障儿童权益: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权益容易受到忽视和侵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能够从政策、环境、服务等多个方面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2.推动县域城市快速发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我国县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提升城市形象: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能够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必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谐宜居的城市,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挑战
1.观念滞后:当前,许多县域在城市建设中仍然习惯于满足成人需求,忽视了儿童的需求和权益。要实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我们首先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儿童优先”的理念。
2.资源有限:县域相比大城市,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高效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机制不健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然而,目前许多县域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影响了建设的推进和效果。
三、打造县域“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议
(一)构建儿童友好政策体系
1.制定儿童友好发展规划: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儿童友好理念贯穿城市上层规划、中层管理、下层建设的全过程。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儿童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行为。同时,完善儿童福利制度,为困境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
3.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不同维度部门组成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
(二)营造儿童友好人文环境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转变原有观念,从对儿童是管束、认为他们还小,什么都不懂的心理,转变为尊重儿童想法,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儿童的心理。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友好理念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促进儿童参与: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儿童观察团等组织,定期征集儿童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培育儿童文化品牌:制作和传播适合儿童的图书、电影、歌曲、游戏等精神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儿童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正确的、合乎时宜的观念引导。
(三)提供儿童友好公共服务
1.优化教育服务: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管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丰富儿童课余生活。
2.完善医疗服务:加强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儿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防控。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3.提升安全保障:加强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和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儿童伤害预防和干预机制,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四)打造儿童友好空间环境
1.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儿童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儿童活动空间。增加社区儿童“微空间”,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戏角落”,提供适龄儿童步行路径和探索空间。
2.建设儿童友好公园:推进城市和郊野公园设置游戏区域和游憩设施,合理改造利用绿地空间,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加强公园设施的安全性和趣味性设计,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游乐体验。
3.改善交通环境:完善县域内的交通网络,确保儿童出行安全便捷。在交通设施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如设置儿童友好的过街设施、增加校车服务、优化公交车站位置等。同时,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儿童和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
4.打造无障碍环境:确保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对儿童的无障碍访问。这包括为特殊需求儿童提供专用设施,如无障碍通道、卫生间、电梯等,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升,以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平等地享受城市生活。
(五)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支持儿童科技与创新:建立儿童科技创新中心和实验室,为儿童提供科技探索和创新实践的平台。组织科技竞赛、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为儿童提供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
2.促进儿童体育与艺术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和艺术课程。建设和完善体育场馆、艺术表演中心等公共设施,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艺术展览,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情趣。
3.加强儿童社会实践: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平台,为儿童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引进适合县域特点的儿童友好项目和技术。
2.参与国际认证与评估:积极申请并参与国际儿童友好城市的认证与评估工作。通过国际标准的检验和评估,不断提升县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借助国际认证的契机,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儿童友好城市事业的发展。
3.推广县域经验:在推进县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模式。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向其他县域分享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全国乃至全球儿童友好城市事业的发展。
时代大潮涌动,县域经济拔节生长。打造县域“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我们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需求和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地优化政策体系、营造人文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打造空间环境、促进全面发展、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环境,为县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胡庆龙系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国灿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城市国际化研究院资深高级政策顾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