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国家标准《教学设施安全和管理要求》(GB/T 43857-2024)正式实施。该标准将适用于教育系统的国标文件进行整合,提出了学校教学设施的安全原则,规定了通用要求、安全技术要求、安全管理要求以及安全使用要求,能够非常清晰地指导学校安全从业人员及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学设施安全管理工作,对提升中小学校园内设施设备的安全性能、规范其安全管理及使用、保障学校广大师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1标准的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学设施的设计、设置、购置、使用和管理。培训机构、实训中心等相关教学机构的教学设施可参照使用。
标准内所指的教学设施是指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不包括宿舍、食堂、教职工办公场所)中支持和保障教学正常开展的器材、设备、装置及配套设施的总称。
小安建议中职及以上学校、实验室(实训室)较多的学校、即将开展建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下发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细则的地区重点学习,该标准从体系层面及实用方面均进行说明,能够很好地指导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学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02标准提到的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当安全技术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优先考虑安全技术上的要求;当人员安全与财产损失发生矛盾时,优先考虑人员的安全;当发生安全事故时,优先开展人员的应急救援,保障人身安全。
预防为主、超前防范。
通过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和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安全事故隐患预防体系,持续改善教学设施安全状况,提高安全预测、预报、预警、预演水平,筑牢季节性、规律性、周期性、突发性和重点预防的安全防线。
动态管控、常抓不懈。
安全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教学的推进,活动的开展,每天教学计划的更迭,安全隐患也在累积孕育中,建立健全常态化,动态化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不断地实施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综合治理,深化管理。
基于安全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经常性,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组织周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监管到位。建立并完善教学设施购置、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查、维护、保养、应急预案、事故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程序,并确保“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并加强风险评估、监督实施和评价改进等综合治理。
03教学设施选用应考虑的因素?
教学设施的选用至关重要,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用时应优先考虑安全技术上的要求,对有安全问题以及关键技术指标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应一票否决,并考虑以下因素:
1.与使用对象相适应,如中小学未成年人集中、密集;
2.与学生年龄段特点相适应;
3.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
4.与学生身高、体重及特殊需求(如残障)相适应。
04安全技术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安全技术要求作为该标准的核心部分,从设计与布局、设备安装、与环境相关设施、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强光和辐射危险、释放气体和物质的防护、爆炸和内爆的防护、加热及制冷设施、与危险化学品相关的设施、与粉尘安全相关的设施、玻璃器材、气体储罐、特种设备、供排水设施、供气设施、生物安全、体育器材、学校家具、个体防护装备、应急安全设施、安全防范系统、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备使用说明等方面阐述要达到什么标准、符合什么要求,才能符合学校安全要求。
05该标准的体系化特征?
安全管理要求这一章节,分别从目标、管理要求、风险评估、制度和预案、培训与教育、事故处理、评价与改进等七个方面进行要求,该标准将PDCA安全管理体系纳入其中,通过持续的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不断优化和改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06教学设施安全检查的周期?
学校应定期对教学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安全检查包括但不限于:
1.每学期开学之前和结束之后进行全面检查;
2.每月中旬定时检查;
3.大风、大雨之后及时检查;
4.大型活动之前全面检查。
07教学设施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一般应包括识别危险源、发现确认风险、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并通过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1.风险识别依据
开展教学设施风险评估前应至少熟知以下内容,并依据其相关要求、安全警示、注意事项、防护措施等开展风险评估:
1)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相关设施的产品使用说明;
4)以往安全事故档案或伤害记录;
5)实验、实训或开展活动的环境资料及参与人员基本情况(人数、年龄段、受培训情况等);
6)实验或检测数据;
7)使用人员健康档案。
2.风险识别范围
应至少覆盖以下范围:
1)所有教学场所及相关设施;
2)涉及教学设施的所有教学活动;
3)涉及教学活动中所有参与的教职工、学生和辅助人员。
3.风险识别
应对涉及教学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可合理预见的误用的风险进行逐一识别,包括常规使用期间和超期使用等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风险,并编制学校、院系风险清单,内容包括涉及单位、场所、类别、数量、责任人等。风险识别时应至少涵盖以下内容:
1)教学设施的不安全属性;
2)教学活动的不安全因素;
3)教学环境的相关影响因素;
4)教职工及学生的相关因素;
5)危险控制措施的适宜性。
风险识别时可按区域、专业、管理范围及相关范畴等进行网格化、条块化分类,并拉网式地开展,避免遗漏。
4.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后应对涉及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会引发的伤害程度予以分析和研判,确定风险等级。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从高到低宜分为8种类型:
伤害程度宜分为4级:
非常严重:导致灾难性的伤害,可导致身体残疾甚至死亡;
严重:导致不可逆转伤害(例如疤痕等),这种伤害应在医院治疗,并会对人体造成较严重的负b)面影响;
一般:在门诊即可处理,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一般;
微弱:可自行处理,不需就医治疗,对人体造成某种不舒服感,对人体的影响轻微。
5.风险评价
依据风险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判定风险和/或其大小是否可接受或容忍。当风险可接受时,应保持现有的安全措施;当风险不可接受时,应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风险。
6.风险应对
在控制风险时,按以下顺序采取有效性控制措施,进行风险处理。同时制定风险控制预案以及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补救措施。
1)尽可能消除危险源;
2)采用替代物或替代方法;
3)隔离或屏蔽危险源;
4)采取措施抑制或减少接触;
5)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
6)使用合适的检测、监控设施。
应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剩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如不能接受,应调整风险控制措施,并重新开展风险评估。
7.风险评估文件
风险评估文件的具体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参照GB/T22760-2020):
1)风险评估前的信息准备;
2)风险评估目标;
3)危害类型;
4)伤害程度的判别;
5)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判别;
6)风险评估等级的确定;
7)使用数据的不确定性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8. 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后应提出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可包括:
1)学校或院系的基本情况;
2)风险评估目的;
3)风险评估对象;
4)风险分析过程;
5)风险评估结果;
6)改进措施和期限。
在管理、维护、检查和维修各阶段,可对照原有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补充和完善。内容包括:
1)原有风险是否已经消除;或者降低了危险程度;
2)是否发现了新的危险。
9.风险隐患整改
存在风险隐患的部门应及时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整改问题,描述困难的应附图,
2)整改措施;
3)整改效果,可附图。
08教学设施常见安全隐患类型?
1.机械安全隐患
1)缝隙或开口引起的安全隐患
2)突出物引起的安全隐患
3)转角、边缘和尖物(包括抛掷尖物)引起的安全隐患
4)小物件引起的安全隐患
5)不透气密闭物引起的安全隐患
6)稳定性不足引起的安全隐患
7)高处引起的安全隐患
8)运动或旋转教学设施及部件引起的安全隐患
9)负压造成的安全隐患
2.冷热安全隐患
1)燃烧和可燃性引起的安全隐患
2)冷热表面引起的安全隐患
3)冷热液体引起的安全隐患
4)明火引起的安全隐患
5)熔化引起的安全隐患
3.用电安全隐患
4.化学品安全隐患
5.辐射安全隐患
1)电离辐射引起的安全隐患
2)紫外线辐射引起的安全隐患
6.强光安全隐患
7.噪声安全隐患
8.溺水安全隐患
9.微生物安全隐患
10.爆炸安全隐患
11.其他安全隐患
1)保护功能受限引起的安全隐患
2)信息缺失引起的安全隐患
09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设置?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下设安全管理部门(小组、委员会)和安全监察部门(小组、委员会)。
安全管理部门是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负责各项安全制度的制订、安全工作的实施和安全教育、风险评估、应急处理。小组下设组员若干名,实行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向校长负责,统筹实施教学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监察小组是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的监督机构,负责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应定期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巡检,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安全管理小组,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跟踪督查。
10学校怎么编制应急预案?
学校应按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等三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预防为主、防救结合”为原则,编制教学设施设备安全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1)应结合学校不同专业和设施设备的特点,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
2)凡涉及与有毒有害化学品(剧毒、易制爆、易制毒、爆炸品等)、危险气体(易燃、易爆、有毒、窒息)、病原微生物及携带致病原体的实验动物、辐射源及射线装置、同位素及核材料、危险性机械加工装置、强电强磁与激光设备、特种设备等各类危险源相关的设施设备(但不限于)应重点编制应急预案;
3)救援措施、避险要领应简洁明了,切合本校具体条件和可用资源,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学校自救应与社会救援相结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5)应急预案应按规定报主管部门备案。
2.应急预案编制内容
1)总则
——编制目的
——编制依据
——适用范围
——工作原则
2)应急工作组设置及其主要职责
3)预防、预警和信息报送。
4)事故灾难等级划分
——一般事件(W级)
——较大事件(Ⅲ级)
——重大事件(Ⅱ级)
——特别重大事件(I级)
5)事故灾难应急响应
——一般事件(W级)
——较大事件(Ⅲ级)
——重大事件(Ⅱ级)
——特别重大事件(工级)
6)学校事故灾难应急响应措施
7)善后与恢复
8)应急保障
——信息
——物资
——资金
——人员
——培训演练
9)附则
11学校怎么开展安全培训与教育?
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工和学生应按照工作需要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并进行考核;学校每年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实际需要制定安全教育年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及演练应予以记录并归档保存,记录应至少包括时间、地点、内容、人员、照片、考核成绩或效果;学校应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营造安全氛围。
1.管理人员安全培训
1)在管理层面,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
a.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政策法规文件、标准、安全管理制度及规程;
b.管理流程、风险评估、评价与改进规定;
c.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应急组织。
2)在技术层面,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包括:
a.设施的执行标准和技术要求;
b.设施危险因素识别、安全防护措施、故障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及应急设备器材使用方法;
c.设施不当使用对人身的危害,个人防护知识、急救措施;
d.设施防护用品、安全用具性能及使用方法;
e.设施安全管理、记录与归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