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给大家讲第三阶段研究的第4篇文章。为了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起了一个充满行动力的标题。

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真的需要做出些改变了。

其实在学术杂志上,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对《辅行诀》中大黄味咸记载的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首页

(一)

看过《汤液经法图讲记1》的朋友们都知道,大黄是金老师反复提到的高频次中药,在讲述中药五行属性时,在介绍肺金疾病的治疗方时,都少不了大黄。

为什么大黄如此重要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辅行诀》原文提到了大黄。不仅提到了,而且明确将其归类为咸味药。

这一点,对于一个专注研究中药药性的人来说,过于震撼。因为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大黄就是苦味药。而且,虽说历代本草对同一个中药的药味记载会有不同,但是大黄,几乎是清一色的苦味记载。

所以,我们始终关注大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黄(图源网络)

而且,也正是因为大黄这个例子,让我们意识到,中药的传统药味记载是可能出错的,是需要重新认真审视和探讨的。

这就打破了古籍本草记载的药性不能怀疑、不能更改的神话。从此之后,我们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传承创新之路。

所以,大黄对于我们的“汤液经法图”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这篇文章一波三折,今年才发表,但它的确是我们整个研究的起点。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希望大家也可以从大黄的咸味开始,转变固有观念,打破思维定势,认真思考一下。

可能有朋友会说,现存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大黄就是苦味,这还能有错吗?

对,这还真的可能会错。原因很简单,《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但它不一定是最早的本草。所以,本草诞生的创始级著作,是哪一本,是怎么写的,现在不知道。

也有朋友会说,历朝历代的大黄记载都是苦味,为什么我们不传承苦味,而要重新思考咸味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逻辑。逻辑是超越一切学科的底层架构,是不是符合逻辑,比是不是有天花乱坠的所谓依据,更重要。

看看八达岭长城80年代各种“××到此一游”字刻的现在模样,就知道在埃及金字塔表面发现的几千年前的文字,纯属瞎扯。

这就是逻辑。

那么,思考大黄药性的逻辑在哪呢?

比如说,大黄在《中药学》教材里是泻下药,而不是清热药。大黄的主要功效,在《神农本草经》里叫做“荡涤肠胃”,在《中国药典》里叫做“泻下攻积”。这个主要功效,明显定位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肺,而不是“心主火”的心。

再结合到“汤液经法图”就会发现,入肺泻肺的是咸味,而入心泻心的是苦味。大黄的主导功效锚定在肺,这就是它可能具有咸味的依据。

又比如说,大黄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在《中国药典》里叫做“逐瘀通经”,而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是“下瘀血”和“破癥瘕积聚”。大家看,癥瘕积聚怎么治疗?对嘛,即使是在现在的课本里,咸味才能软坚散结,所以,癥瘕积聚是咸味中药的主治证。

所以,能够破癥瘕积聚的大黄,理应具有咸味。

再比如说,大黄有一个别名,叫做“火参”,而《辅行诀》记载“味咸皆属火”,这就又是一个层面的关联关系。掌叶大黄的新鲜茎叶,断面口尝,也是咸味带酸的直观感受。大黄的道地产地,也是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等我国西部地区。这就又是另一个层面的关联关系。

总结这三个比如,就会发现,无论是从功效药理还是法象药理,都在提示大黄的咸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黄线描图(图源网络)

这就像是警察破案,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关于犯罪嫌疑人的信息。我们在犯罪现场看到的信息,是多样且复杂的,哪些信息才能用来甄别嫌疑人,这是需要筛选的。同理,我们看到一个中药的各种复杂信息,哪个才是用来甄别其真实药性的,这也是需要筛选的。

而且这种筛选,是没有标准可言的,是需要警察根据不同的犯罪现场,好好思考,到底哪一个信息是有用的。同理,我们做中药五行属性的研究也是一样的。

(二)

想到了大黄的咸味,定义大黄的咸味,我们就能对各种含有大黄的方剂,有更清楚的认识。

最经典的,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是常用经方,治疗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谵语发狂。全方一共4个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如果从《中国药典》的药性记载看,在大承气汤里,大黄的药味是苦,厚朴的药味是苦、辛,枳实的药味是苦、辛、酸,芒硝的药味是咸、苦。这就是说,大承气汤这个方子,基本上就是以苦味为主,同时兼有一些辛味、酸味和咸味。

即使不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我们也会对这个方子有疑惑。

比如说,大承气汤这个方子是以苦味为主的,能清热没问题。但是呢,这么多苦味药,为什么选择这几个?为什么不选择黄芩?要知道,黄芩可是一个归肺经和大肠经的苦味药,这简直就是为胃肠实热证专门准备的,比厚朴、枳实更合适。

而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问题就更直接了。

简单地说,苦味为主的方子,清热没问题,因为苦味入心泻心。但是呢,苦味不入肺治肺,所以,苦味为主的房子通便且缓解腹痛,就有问题了。

那么,哪些药味入肺治肺呢?

对,咸味、酸味和辛味。其中,咸味泻肺,酸味补肺,辛味散肺。

这样一看,厚朴有辛味,枳实有辛味和酸味,芒硝有咸味,这都能入肺治肺。而大黄只有苦味,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实际上,如果按照前面的说法,将大黄恢复成咸味药,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实际上,在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和厚朴都是咸味为主,枳实是酸味为主,配伍后构成“三咸一酸”的组方,以泻肺为主,泻中有补。

简单清晰,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承气汤(图源网络)

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几十种苦味清热药中只选出4个,然后组成一个能沿用几千年的承气汤系列方,无论是依靠临床经验还是临床试验,有多大可能性实现?

几乎为零。

所以,请转变观念,方剂配伍是有强大的理论指导的,这个理论,不是七情配伍,也不是君臣佐使,而很可能是“汤液经法图”。

同样,请转变观念,理解并接受大黄的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