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李大钊同是中共早期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是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介绍张国焘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周恩来、朱德入党。大革命时期退党,一生跌宕起伏,终成众多历史大事件的过客,湮没于历史大潮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接领导毛泽东

这个人叫张申府。1917年,张申府以助教名义在北京大学工作,教预科数学和逻辑。这期间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结识。李大钊当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请张申府帮助在登录室做一些工作,后来张申府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代主任。

1918年,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来登录室打工,直接在张申府领导下工作,张申府对毛泽东的工作要求很严厉。一次毛泽东不小心出错,张申府便重重地把登录簿甩给他要求重抄。张申府的女儿张燕妮说:“现在也有人说,当时毛泽东可能没有出错,只是用了龙飞凤舞的毛体字,父亲才让他重新誊写。但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为据。”

毛泽东回忆北京大学图书馆这一段经历时说:“我连大学都没有上过,我只是中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一个小职员,一个月8块大洋,张申府就是我的顶头上司。”

介绍张国焘、周恩来、朱德入党

1920年8月中旬,陈独秀筹备建党,他在给李大钊和张申府的信中说:创党之事,只有你与守常(李大钊)可以谈。当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党组织,张申府成为共产党最早创始人之一。他还是“南陈北李”间的奔走串联者,为中共建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0年冬,张申府以蔡元培秘书的名义,到法国学习。周恩来主动找到张申府,张申府成了周恩来革命的引路人,并成为他在政坛迅速崛起的关键人物。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入党。

1922年,中国学院院长吴稚晖拒收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入学,张申府毅然辞去教授之职。与刘清扬、周恩来转往德国柏林。当时朱德和孙炳文在德国,朱德由周恩来介绍认识了张申府,张申府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孙炳文入党。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张申府没有出席成立大会,但他经常对他们发号施令,1923年少年共产党宣布开除张申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周恩来当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

1924年年初张申府回国后,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蒋介石的德文翻译,他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当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他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最高的任职。张还负责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可以说黄埔一期生都是张申府的学生。

张申府向廖仲恺推荐周恩来。廖仲恺同意,并给周恩来等海外留学人员寄去归国的路费。经张申府推荐,周恩来后来任政治部工作。周恩来能力出众,使原来只是一个虚名摆设的政治部,在很短的时间内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走上了政治舞台。

1924年6月下旬,张申府因与蒋介石难于共事,辞去政治部副主任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气提出退党

1925年1月,中共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张申府列席了会议,会上围绕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发生了争论。张申府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认为共产党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应当依附其他政党。当时有人说他幼稚可笑,张申府一气之下表示要退党。

周恩来开始支持他的观点,但很快转向赞同多数人的意见。张后来有这样的评语:“我很快就离开,而周恩来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则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回到北京后,李大钊等人劝他不要退党,他不为所动,很生气地说道:“大多数人赞成我我就干,不赞成我我就滚蛋,就在党外帮助干。”最终,张申府退出了共产党。张燕妮认为,“以父亲跟蒋介石共事的经历,他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可靠,曾说蒋介石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不可共事,这可能也是他退党的原因。”

张申府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追悔莫及两件事,这是第一件。

张申府离开共产党之后,追随邓演达,与邓、章伯钧、黄琪翔共同创办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今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之前身),人称第三党。张申府在重庆热衷于搞宪政座谈会,就是各个在野小党派的经常性聚会,民主同盟就是从这样的聚会发展过来的,张申府是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并担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1935年冬,张申府与刘清扬等共同发动和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运动,担任游行总指挥。清华大学囿于当局压力将他解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毛泽东得知张申府住汉口时,便把自己刚出版而尚来不及装订的《论持久战》一书寄给了他,书中还夹有他的一封信。

1940年,张申府为参政员,他与蒋介石一直有矛盾。蒋介石有一次在召见国民参政会的部分会员时,大骂张申府“不但写文章反对政府,还在防空洞里反对政府。”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张治中举行宴会时,张申府也在座。毛泽东在重庆与张申府多次晤面,一次吃饭时,张申府把自己写的一本书送给毛泽东,书扉页题字:“润之吾兄指正。”毛泽东脸上露出不豫之色。

一篇不合时宜文章,断送政治生命

在共产党连续挫败国民党之际,张申府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这篇“不合时宜”的文章,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被彻底赶下政治舞台。香港民盟总部第四次扩大会议以“张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为由,开除了曾是创始人的张申府的盟籍。

《人民日报》发表文,“痛斥叛徒张申府的卖身投靠”。已进入东北解放区的张申府的夫人刘清扬,她也是党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在《人民日报》刊登出离婚启事,宣布与张申府从此一刀两断,相别江湖。

张申府曾为自己辩解《呼吁和平》一事:其实,他在早些时候就写了这篇文章,但到1948年10月23日才将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观察》上。这时,解放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共产党已经从呼吁国共和平转变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张申府说,因为当时自己在北京教书,不知道形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结果文章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美国女作家舒衡哲采访晚年张申府,她说:张申府似乎总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而张燕妮认为:父亲发表《呼吁和平》,“一方面是时间延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父亲受罗素和平思想的影响有关。抗战胜利后,父亲一直反对内战,力主和平,这与早些时间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主张相吻合。”

纵观张申府一生,他有着诸多无限耀眼光环的头衔: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中国第一个推介爱因斯坦的人、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一二·九”运动的幕后总指挥、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还是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领导、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朱德的入党介绍人,还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申府曾自我评价:“我不是机会主义者,我从18岁参加革命起,就忠实于我的信仰。”

张申府赶上了历史一浪又一浪大潮,有众多成为弄潮儿的机遇,铭记青史。但他书生意气太重,总是不顺潮流而动,选择逆流而上,呛水是无可避免的,一生复杂难言,这才是他人生寂寞所在。

新中国建立后,张申府在北京图书馆当了研究员,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守着一堆泛黄的古线装书,看云起云落。1986年,93岁的张申府辞世。《人民日报》发表讣告称他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