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10日,深夜,漆黑的乡间路上,一个人提着马灯急匆匆地走着,他的目的地,是周恩来的住所。他的目的,是说服周恩来,暂缓发布命令。
这个人是谁呢?是教员。
暂缓发布的命令是什么呢?是调集部队进攻打鼓新场。
红军作战(图源网络)
其实,这个命令已经于当天白天,在中央军委会议上集体表决通过了。当然,教员是反对的,而且明确表示反对的,只有他一个人。
大家赞同的原因,是认为当时应该避一避中央军,在打鼓新场出击一下滇军和黔军,以打开西进之路。
教员反对的原因,是因为曾在报纸和破译的几份敌军电报中,多次见过“打鼓新场”这个名字。他认为,打鼓新场的战斗会引起周边敌人的重点关注,会演变为攻坚战,这对于弱小的红军是不利的。
一时间,谁对谁错,难分难解。
看到争辩不过,教员甚至还气愤地说:你们如果坚持进攻打鼓新场,我这前敌司令部政委不干了!并且,气冲冲地甩手走了。
当然,个人生气事小,红军前途事大。教员深知其中的要害关系,并在辗转反侧后,深夜前往周恩来住所,说服其暂缓发布命令。就在这个关键节点,新的情报送到,敌人正在四面集结,涌向打鼓新场。
很自然地,第二天一早的会议上,周恩来就支持教员的决策,说服其他同志,放弃进攻打鼓新场计划,避免了可能给红军带来的灾祸。
这件事情,周恩来印象很深,直到1972年还能详细复述。
即使现在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当时的紧张和艰难 。
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图源网络)
1950年10月1日,深夜,中南海的小路上,一个人打着手电急匆匆地走着。他的目的地,是教员的住所。他的目的,是把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的求援信,送到教员手上。
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美军已经全线抵近三八线。
其实,从1950年6月开始,美军已经在朝鲜参战,其军机多次越境侵入我国领空。7月,中央军委已经调集4个军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到达指定地区。
但是,直到金日成的求援信送到北京,中央政治局会议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根据史料记载,虽然教员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但会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
不赞成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新中国成立刚满一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尚未完成,残留土匪和特务尚未清剿,我军武器装备也与美帝国主义差距较大等。
尤其是,苏联取消了原本的承诺,不同意为中国出兵提供空军支持,更是雪上加霜。
甚至美国方面都断定,中国政府的警告是虚张声势,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不会冒险插手解决朝鲜问题。
一时间,出还是不出,难以决断。
油画《决策出兵》(图源网络)
当然,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的教员没有动摇过,他始终主张出兵。他说:
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序幕。
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建设发展争取到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
这件事情,后来被称作是他“毕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影响深远。
即使现在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进展和艰难。
抗美援朝海报(图源网络)
虽说,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但特殊条件下面对特定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战略家的头脑和眼光,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具有非凡胆略和卓越洞察力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
教员,就是这样一个人。
无论其他人是否坚持或默许,盲目短视的决策,他一定反对。无论其他人是否反对或质疑,光明远见的决策,他一定支持。
他考虑的,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掺杂任何个人名利。哪怕遭受非议,哪怕流言蜚语,他依然坚持心中对人民的承诺。
希望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像他那样,做好自己的事。看看当下的世界就知道,我们肩负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人类大家庭的希望。
谨以此文,献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参考文献:
刘良,遵义会议后的“打鼓新场风波”.《辽宁日报》. 2012-01-29.
毛泽东毕生最难决策之一:出兵朝鲜前几天不睡.人民网. 2009-01-14.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文摘报》. 2021-05-06.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