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一蹴而就,也必定不是轻轻松松。辩证法告诉我们革命的成功一定是由反复和挫败,方能抵达最后的终点。

中共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动摇,一次是“四一二”事变,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腥政策,不少党员内心彷徨,惶惶不知所措。有的公开在报纸上刊登脱党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不过,比脱党更严重的是叛变,尤其是战场叛变投敌,更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后一次动摇便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不少一线将领出于各种原因,改旗易帜加入国民党。

比如瑞金红军游击司令部政委杨世珠、闽赣分区司令员宋清泉、红十军副军长倪宝树等等。

在叛变的群体中,对红军造成伤害最大的,也是最早变节的就是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后任红十六军军长的孔荷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次反“围剿”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于1927年失败以后,中共拿起了枪杆子,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在江西附近的广阔地区建立了一块块革命根据地。

各个根据地普遍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级政权。烈火的燃烧,摧毁了旧地主,却也引来了蒋介石的忌恨。

从1930年年底开始,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均被英勇作战的红军所粉碎。

不过,苏区这块“疥癣之疾”令蒋介石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国民党发动的第四次“围剿”遭到了惨败,这次失利让蒋介石痛定思痛,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开始酝酿第五次作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4月25日,蒋介石在南昌科学馆召集各军事长官与参谋人员进行商议,发表了题为《“剿匪”技能之研究》的讲话,鼓励部下献策献力。

几天之后,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大肆叫嚷:“中国的大患不在于东北,而在江西。江西的那伙人才是心腹之患,如不剿灭,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番内部讲话表明蒋介石直接撕去了伪装,向世人摊牌,开始进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5月份,蒋介石又相继成立了南昌行营,总管“剿匪”指挥之职。

1933年6月8日,蒋介石筹划了“第五次围剿”,确定了“战略攻势、战术守势”和“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经济封锁”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蒋介石吸取前几次失利的教训,总结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妄图以政治手段,攻陷苏区。

7月,蒋介石又在庐山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向排级以上军官传授“堡垒战术”。民政上,蒋介石颁布了“保甲连坐”法令,一旦发现苏区人民中有通共的,不仅对其个人要严惩不贷,还要祸及家人。

另外,蒋介石还派人加强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他甚至说道:“必须做到使敌无粒米勺水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