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2》再次证明,陈凯歌不能碰剧本,不懂历史不会煽情

引言

2024年,一部备受期待的电影《志愿军2:存亡之战》在观众面前揭开面纱。然而,这部影片的上映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尤其是关于导演陈凯歌的能力和对历史的理解。作为华语电影的经典导演之一,陈凯歌以《霸王别姬》这样的作品赢得了无数赞誉,但这次他却在战争史诗的题材中遭遇了深重的质疑。观众们不禁要问:在这样一部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电影中,陈凯歌究竟能够带来怎样的震撼?而他又是如何将自己与历史割裂开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景

《志愿军2:存亡之战》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以铁原阻击战为核心。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勇气与决心的关键时刻。然而,影片似乎与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尴尬的距离。对于曾经带给观众深刻印象的陈凯歌来说,他在历史题材上的掌控力让人始料未及。与其早期作品《霸王别姬》中的历史背景结合得天衣无缝相对,此次的表现则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拗口。

事件一:剧本创作问题

深入分析《志愿军2》的剧本,我们发现这种不协调的根源出现在剧本创作的环节。陈凯歌在这方面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贫弱上,更在于对历史事件的轻描淡写。在影片中,有关“三次、四次战役”的叙述几乎可谓走马观花,恍如一笔带过,而对“第五次战役”的渲染更是不堪。这种处理不仅令一段历史的厚重感荡然无存,更是在无意中扭曲了历史的真实氛围。观众原本应该感受到的紧迫感与庄严感,却因陈凯歌的剪裁而变得稀薄,给予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二:情感表达不足

除了剧本的问题,影片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同样令人失望。陈凯歌尝试通过家庭戏的设计来营造情感的深度,意图引发观众的共鸣,然而,这种煽情的意图却因为铺垫的缺乏而显得苍白无力。从亲人的离别到重逢,想要传达出来的情感如同风中摇曳的烛光,虽有亮点,却极易被忽略。这种处理不仅无法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反而令人更加愤懑于电影未能把握住那段历史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结论

显然,陈凯歌在导演的技艺上并非毫无建树,他在镜头前的表现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值得称道。然而,在剧本创作这一块,他却显得格外无能,使整个影片沦为平庸的作品,令人遗憾。对于一个应当用心雕琢每一部作品的艺术家来说,这样的失败是出乎意料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志愿军2》中,观众不仅错过了一次历史的再现,更错失了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对信仰与牺牲的探讨。

陈凯歌以往那些经典的导演手法在这部影片中没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反而显得捉襟见肘。正如历史教会我们的,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在艺术中展现其深刻内涵。希望未来的陈凯歌,无论在何种题材下,都能够深思熟虑,重新审视自己的创造,避免类似的遗憾再次出现。

最终,观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你认为陈凯歌在历史题材影片中的表现如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