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新闻网【记者 袁军】近日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的一间安静书房内,国际新闻网记者袁军有幸采访到了中国著名学者、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科学研究专家,他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道教文化的独到见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实至名归的荣誉

詹石窗教授1954年出生于福建厦门,自幼受到闽南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学术生涯始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后在四川大学深造,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和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两院院士待遇),詹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道教文学、易学与道学思想关系、道教符号学、生命哲学等多个方面,其代表作《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平安之道与生命哲学》等著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此外,他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国务院参事室关于道家文化课题的文字总纂等职,并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武汉大学国学院、台湾大学管理学院等海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开展合作研究。2018年,韩国大真大学授予他教育学名誉博士学位。

詹石窗教授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咨询委员会主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华夏老学研究会会长,《宗教学研究》(全国学术百强杂志之一)主编,《道家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Daoist Studies)主编,《道学研究》主编,《老子学刊》主编等职。

詹石窗教授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首席专家)等。主要著作有:《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化十五讲》《周易入门150问》《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以及《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副主编)、《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主编)、《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五卷六册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上下册,主编)、《应用国学》等30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系列大型学术丛书。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等学术论文300多篇。论著先后获得省部级奖1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包括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两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两部著作入选国家规划办“中华学术著作外译”项目。专著《道教与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讲》《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先后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迄今为止,招收博士研究生61名以及外国留学生、博士后、硕士生数十名,其中有不少已经成长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见解

在谈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詹教授眼中闪烁着激情的光芒。他认为,中华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关于人格完善与生命健康的文化,而其核心精神是“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卫生平安、文明互鉴、世界共荣”。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其历史贡献与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1)以大道为统领,形成了“敬天法祖、尊道贵德、关爱生命、济世利人”的思想体系,在维护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源。(2)高举黄帝旗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扩充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根据《尚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儒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起于尧舜;而道家与道教则追溯至黄帝。在《冲虚真经》《南华真经》等经典中记载了诸多黄帝故事。可以说,没有道家与道教,我们今人就不知道黄帝的由来,更不清楚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地位。(3)树立“愚公移山”意志,鼓舞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止。大家知道,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会闭幕式做了《愚公移山》的精彩演讲,其来源出处就是《冲虚真经》。毛泽东主席通过愚公移山故事,鼓舞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迄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4)以“上善若水”的济物情怀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迎接一切新生事物,这种慈济、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于社会平定与和谐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5)从老子《道德经》开始倡导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的服务意识,经过千百年发扬光大,推进社会形成“同命、同力、同拼、同创、同乐”的人际环境。(6)大道通天的信念贯注于民间社会,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礼仪,积淀成为社会安康的文化磁场。(7)道教以“牛”为象征(老子骑青牛),将传统的牛耕文化发扬广大,倡导踏实肯干、不欺诈的工匠态度,在文化科技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道教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和智慧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以工作为生活的情怀面向未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年已古稀的詹石窗教授满面红光,精神饱满。他不像很多教授学者那样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或老花眼镜。无论看小字的纸质文本或电脑中的各种扫描文件,他都不需要眼镜,更不必借助放大镜。他目光敏锐,充满活力。记者好奇地问起他的“养生诀窍”,他回答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但对老子《道德经》的“守一”格言与《庄子》的“卫生之经”是熟悉的。或许是读经的潜移默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专心致志”的工作生活态度与实干精神。他认为,作为一个学者,以感恩的态度投入工作,热爱生活,心无旁骛,这就是养生。

在他的日志里,工作就是生活,而生活也是工作,他每天六点左右醒来,洗刷完毕就开始阅读书写,处理各种学术事务。他说,如果要从中寻找什么“养生经验”,那么忘记养生,“不知老之将至”,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勤奋工作,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养生。

詹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他多次受邀至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讲学和交流,推动了大道文化和国学精髓的传播。此外,他还组织编纂了《国学新知文库》等多系列大型学术丛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詹教授表示,他将继续致力于道教文化的研究,同时也会关注年轻一代的培养,希望能够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研究的行列中来。他强调,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要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石窗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的著作多次获奖,其中不乏省部级奖项,更有作品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被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詹教授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道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随着采访的结束,詹石窗教授再次强调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研究的期待。他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永远照亮人类文明的道路。

国际新闻网记者袁军在庆祝国庆75周年之际,独家专访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先生。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