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阵的萌芽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民族遗留在山崖上的岩画,一些岩画的年代能够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就有反映原始时代战争的场面。如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有一幅(第六地点6区下部)描绘了徒步人群的混战,其中有持弓而射者,也有倒地死亡者。又有一幅(第六地点6区上部),画中的战士排列有序,手持盾牌和矛,左右张扬,作舞蹈状。民族学材料表明,一些原始的部族,在战斗之前往往要面对敌人举行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义的歌舞,战士们头戴奇形怪状的面具,手持武器,且歌且舞,声威慑人。《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巴族的军队参与其事,在牧野之战中“歌舞以凌殷人”,就是这种习俗的孑遗。在原始人看来,这种行动能够祈至神灵的保佑,鼓舞士气,并在心理上给敌人以巨大震慑,所以它包含了一种原始的战术意识,而且由于歌舞时都有一定的队列,甚至可以说它也包含了阵的萌芽。

阵,简单地说就是有序的作战队形。它的实质是把人员和装备进行一定的编排,以某种队形投入战斗,以更好地发挥战斗效能。作战队形的形成,阵的出现,在根本上是作战组织水平提高、战争组织性增强的结果,但它的最初萌芽,不排除某种偶然性的契机。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歌舞,往往与部族的戎事武功相联系,不仅在战斗之前举行——以祈福慑敌,也在战斗胜利之后举行——以庆功祝捷,还在部族的重大庆典上举行——以丕显荣光;舞蹈动作直接模拟战争行为,并将战斗动作和战斗场面加以概括和简化,久而久之便变得程式化、有序化。它是最初启发先民将实际战斗队形有序化的途径之一。不管怎样,阵的萌芽,反映了史前时代徒步人群的混战开始向有序的步兵编队作战转变。

从设防村寨到筑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及自身的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强烈的居址安全意识。这种意识源于动物的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对穴居山洞的选择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比如今天发现的远古人类的洞穴遗址,淹之患,又不易遭野兽侵袭。

距今1万多年前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对于设防村寨和原始城堡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契机。随着气候变暖,人类逐渐离开了山洞,由穴居转变为野处;同时,随着采集、狩猎经济向种植、畜牧经济过渡,经常性的迁徙流动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因而出现了长期定居的村落。在新的时代,温暖的气候、较可靠的食物来源和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导致人口增加,财富日渐累积,使得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因争夺土地、资源和财富而发生暴力冲突的概率不断增大,更增强了人们的居址安全意识。这时,人们多选择临近平原和河流的山麓坡台地、山前平地,或平原上的近水丘岗和台地作为村落居址,既利于向平原活动,有水源保障,又有较高的地势和相对独立的空间,不惧洪水,利于防守。这类村落居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御意义,其防御功能,又因人为的措施而得到加强。

所谓人为的措施,主要有三类:一是在村落外围设置篱笆、栅栏;二是在村落外围挖掘壕沟;三是在村落外围建造围墙。也许先民还在村落周边特别是道路上采取了其他一些障碍措施,如民族学材料中经常能够看到的陷阱、伏弩等,可以将之视为篱栅、壕沟或围墙的配套设施。这些村落防御设施,主要是随定居的农业社会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具有篱栅或壕沟的村落,可以称之为设防村寨。村落围墙的出现,说明设防村寨已向城堡发展,是筑城活动起始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知在距今约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已经存在外围有壕沟保护的村落。之后,在中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有封闭的环形壕沟围护的新石器时代的设防村寨,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是两个著名的例子。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距今约6800—6300年,遗址中心的居住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平面略呈圆形,外围挖有一道深5—6米、宽6—8米的大壕沟。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位于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距今约6600—6400年,其居住区面积约有1.9万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西面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宽和深各约2米的人工壕沟环绕,在壕沟的边沿和两个缺口(实即寨门)设有哨所。在先民的村落建设中,壕沟逐渐成为重要的内容:它分隔了内外部空间,使居住区形成封闭的体系,因而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它规定了居住区的范围,为村落规划提供了基础;它又是居住区的主要排水设施。挖掘这样的壕沟,必然需要整个群体的力量,而且需有一定的规划,这是人类在军事工程领域的第一项重要内容。即使在筑城活动兴起以后,挖掘壕沟仍然长期受到重视,壕沟成为与城墙相配套的重要设施,因而成为筑城活动的基本内容。

实际上,一些原始城堡,最初只是利用挖掘村寨护壕的泥土在壕沟内侧增筑一道围墙而已。现知中国最早的村落围墙,是发现普遍地势较高,洞口隐蔽,既无水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的八十垱遗址,修筑的时间约为距今7540—7100年前。这之后,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地区,如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后出现了早期的筑墙城堡,有的由开挖村落护壕发展而来,城墙用泥土堆筑而成;有的在山地直接起建,城墙用石块垒砌而成,它们的规模大多与半坡和姜寨环壕村落相当或略有扩大。上溯至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筑城一直处于原始的发生期。

无论如何,设防村寨特别是筑墙城堡的出现,都显著地扩展了军事防御的规模和内容,使战争呈现出更为激烈的攻防对抗,而且,它第一次把军事行为与工程活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将为人类战争和军事活动开辟越来越广大的空间。

古史传说中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大体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期间原始社会向阶级国家过渡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史记·五帝本纪》称:“轩辕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传说的著名大战,有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以及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其他还有蚩尤与共工的战争,共工与颛顼的战争等等。古史传说中的战争都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传说中的领袖人物也都是神化的英雄,如《淮南子·天文训》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大战之下,怒触不周之山,以致天柱折,地维绝(古人认为天是由柱子支撑着的,地是靠绳索维系着的),天倾地陷。

而且,中国古人还常把兵器的发明、筑城的创始归功于古史传说中的英雄,如蚩尤、黄帝及其臣子等。在中国古代,尤其流行蚩尤作兵的传说。《世本·作篇》说:“蚩尤作五兵。”《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战国秦汉时期,民间还将蚩尤奉为八神(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之一的“兵主”进行祭祀(《史记·封禅书》)。在汉代的画像石中,蚩尤被雕刻成一个似人非人的神兽,佩持着多种兵器,以象征其作兵的业绩。其实,正如《吕氏春秋·荡兵》所讲:“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笔者注:加以改进而已)。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但这些传说反映了那个时代战争频繁而激烈的特点,那是一个奋扬武功、崇拜英雄的时代!